补肾调周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型)的临床研究
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2-19页 |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对应中医学病名 | 第12页 |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中医治疗 | 第13-15页 |
2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流行病学 | 第15-16页 |
·病原体 | 第16页 |
·发病因素 | 第16页 |
·病理研究 | 第16-17页 |
·实验室检查 | 第17页 |
·其他检查 | 第17页 |
·西医治疗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31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9-21页 |
·症状体征积分标准 | 第21-24页 |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 第24页 |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疗效标准 | 第25页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5-2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2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6-31页 |
·一般资料的可比性分析 | 第26-28页 |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对比分析 | 第28-30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37页 |
1 补肾调周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立论依据 | 第31-33页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肾虚"为本 | 第31页 |
·夏桂成补肾调周法理论 | 第31-32页 |
·补肾调周法临床应用 | 第32-33页 |
2 补肾调周法用药分析 | 第33-35页 |
·四期组方分析 | 第33页 |
·结合清热化湿治疗CPID | 第33-34页 |
·补肾调周中药的药理作用 | 第34-35页 |
3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5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40-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