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7页 |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类 | 第14-15页 |
·国外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 | 第15-20页 |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20-21页 |
·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7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移动支付模式的理论方法与概念模型 | 第32-48页 |
·移动支付模式研究的理论方法 | 第32-45页 |
·博弈理论 | 第32-34页 |
·价值网络理论 | 第34-38页 |
·数据挖掘 | 第38-42页 |
·系统动力学 | 第42-45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概念模型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移动支付的环境和运营模式分析 | 第48-60页 |
·移动支付的环境分析 | 第48-50页 |
·政策环境 | 第48页 |
·经济环境 | 第48-49页 |
·社会环境 | 第49-50页 |
·技术环境 | 第50页 |
·移动支付运营模式的博弈分析 | 第50-58页 |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 第50-52页 |
·移动支付的运营主体 | 第52-53页 |
·移动支付的运营方式 | 第53-54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静态博弈分析 | 第54-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移动支付的目标市场发展研究 | 第60-72页 |
·移动支付目标市场的定位 | 第60-64页 |
·目标客户的挖掘 | 第60-64页 |
·目标市场的竞争 | 第64页 |
·移动支付目标市场的分析 | 第64-69页 |
·目标客户认知度分析 | 第64-65页 |
·目标客户需求分析 | 第65-67页 |
·目标客户使用意愿分析 | 第67-68页 |
·影响目标客户使用的因素分析 | 第68-69页 |
·移动支付目标市场发展的竞争战略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基于价值网络的移动支付模式构建 | 第72-85页 |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构建 | 第72-77页 |
·价值定位 | 第72-73页 |
·价值活动 | 第73-74页 |
·价值创造 | 第74-76页 |
·战略控制 | 第76页 |
·业务实施 | 第76-77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价值来源和形成过程 | 第77-81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价值来源 | 第77-79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价值形成过程 | 第79-81页 |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特征和效应分析 | 第81-83页 |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特征分析 | 第81-82页 |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效应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移动支付模式实证研究—来自湖南移动的经验数据 | 第85-105页 |
·湖南移动手机支付模式描述 | 第85-91页 |
·湖南移动手机支付发展现状 | 第85-86页 |
·湖南移动支付平台的设计 | 第86-91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91-99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依据 | 第91页 |
·系统分析与模型建立 | 第91-92页 |
·因果关系和反馈环分析 | 第92-99页 |
·移动支付模式的系统模拟与有效性检验 | 第99-100页 |
·关键要素变动对系统行为的影响分析 | 第100-104页 |
·客户需求要素 | 第100-101页 |
·价值定位要素 | 第101-102页 |
·支持能力要素 | 第102-103页 |
·资源整合要素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移动支付发展策略与建议 | 第105-114页 |
·实施低成本大市场战略 | 第105-106页 |
·构建移动通信运营商资源整合价值共同体 | 第106-108页 |
·形成以信用为基础的移动支付资金安全管理环境 | 第108-110页 |
·争取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 | 第110-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4-120页 |
·论文的总结 | 第114-117页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4-115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5-117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117-118页 |
·论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附录 | 第132-1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