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缘起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现状 | 第14-18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1-33页 |
第一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培养模式 | 第21-22页 |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3-26页 |
一、培养目标 | 第24页 |
二、培养过程 | 第24-25页 |
三、培养质量管理 | 第25页 |
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影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实因素 | 第26-33页 |
一、知识经济的推动 | 第26-27页 |
二、科技发展的促进 | 第27-29页 |
三、教育思潮的影响 | 第29-30页 |
四、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美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 第33-52页 |
第一节 关于培养目标 | 第34-35页 |
一、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领军人才 | 第34页 |
二、教育学研究生院培养目标:教育领域的领导者 | 第34页 |
三、比较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国际教育舞台的引领者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关于培养过程 | 第35-50页 |
一、入学形式 | 第35-39页 |
二、培养年限 | 第39-41页 |
三、课程设置 | 第41-45页 |
四、教师指导 | 第45-48页 |
五、学位论文 | 第48-49页 |
六、实习就业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关于培养质量管理 | 第50-52页 |
一、考核制度 | 第50页 |
二、论文质量管理 | 第50-51页 |
三、学位授予管理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美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 第52-57页 |
第一节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培养过程的专业化 | 第53-56页 |
一、招生录取的灵活化 | 第53页 |
二、学制年限弹性化 | 第53-54页 |
三、课程设置特色化 | 第54-56页 |
第三节 质量管理的严格化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57-65页 |
第一节 设立多元化、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改革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 | 第58-61页 |
一、改革课程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 第58-59页 |
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 第59-61页 |
第三节 改善学术环境,加强科研训练 | 第61-63页 |
一、积极开展研究生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 第61页 |
二、调整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 | 第61-62页 |
三、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 | 第62-63页 |
第四节 完善培养管理机制,重视监控制度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后记 | 第74-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