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第1章绪论 | 第11-25页 |
1.1引言 | 第11-12页 |
1.2化学发光概述 | 第12-19页 |
1.2.1化学发光概念及原理 | 第12-13页 |
1.2.2化学发光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3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催化剂 | 第17-19页 |
1.3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在化学发光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23页 |
1.3.1过渡金属纳米颗粒 | 第19-20页 |
1.3.2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0-21页 |
1.3.3过渡金属硫化物 | 第21-22页 |
1.3.4其他过渡金属基纳米材料 | 第22-23页 |
1.4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1.4.1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4.2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3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基于普鲁士蓝类似物热解产物FeCo@NC的过氧化物模拟酶化学发光法测定葡萄糖 | 第25-45页 |
2.1引言 | 第25-26页 |
2.2实验部分 | 第26-29页 |
2.2.1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2.2.2仪器 | 第26-27页 |
2.2.3制备FeIII–CoPBA和FeCo@NC | 第27-28页 |
2.2.4Co@NC和Fe@NC的合成 | 第28页 |
2.2.5FeCo@NC的过氧化物酶活性 | 第28页 |
2.2.6化学发光检测程序 | 第28页 |
2.2.7葡萄糖的检测 | 第28-29页 |
2.3结果与讨论 | 第29-42页 |
2.3.1FeIII–CoPBA和FeCo@NC的表征 | 第29-33页 |
2.3.2FeCo@NC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 | 第33-37页 |
2.3.3化学发光机理的探究 | 第37-38页 |
2.3.4基于FeCo@NC构建CL生物传感器检测H2O2和葡萄糖 | 第38-42页 |
2.3.5过氧化物模拟酶FeCo@NC的稳定性 | 第42页 |
2.4小结 | 第42-45页 |
第3章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增强luminol–H2O2的化学发光传感器阵列用于识别氧化酶 | 第45-65页 |
3.1引言 | 第45-46页 |
3.2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3.2.2仪器 | 第46-47页 |
3.2.3三元过渡金属硫化物(TTMS)的合成 | 第47页 |
3.2.4化学发光检测 | 第47页 |
3.2.5单一氧化酶的分析检测 | 第47-48页 |
3.2.6氧化酶的识别 | 第48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48-64页 |
3.3.1FeCo2S4、CuCo2S4和FeCu2S4的表征 | 第48-52页 |
3.3.2传感原理 | 第52-53页 |
3.3.3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53-54页 |
3.3.4H2O2的检测和发光机制 | 第54-59页 |
3.3.5单一酶的检测 | 第59-61页 |
3.3.6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区分氧化酶 | 第61-62页 |
3.3.7识别混合氧化酶 | 第62-63页 |
3.3.8血清中的氧化酶鉴别 | 第63-64页 |
3.4小结 | 第64-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9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