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6页 |
·引言 | 第13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发展史和现状 | 第13-14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4-17页 |
·四种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结构 | 第17-19页 |
·共轭聚合物给体 | 第19-24页 |
·聚对苯乙炔(PPV)及衍生物 | 第19-20页 |
·聚噻吩(PT)及衍生物 | 第20-21页 |
·聚咔唑(PCz)及衍生物 | 第21-22页 |
·聚芴(PF)及衍生物 | 第22-23页 |
·其他给体 | 第23-24页 |
·受体材料 | 第24-32页 |
·富勒烯衍生物受体 | 第25-27页 |
·聚合物受体 | 第27-32页 |
·主要聚合方法 | 第32-34页 |
·化学氧化聚合法 | 第32页 |
·有机金属催化的脱卤缩合法 | 第32-34页 |
·Suzuki 缩聚反应 | 第34页 |
·Stille 缩聚反应 | 第34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第36-42页 |
·引言 | 第36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制备和测试 | 第36-41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制备工艺流程 | 第36-39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光伏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FET 器件的制备与测试 | 第41-42页 |
第三章 N-(9′-十七烷基)-2,7-咔唑与5,5-(4′,7′-双(噻吩-2-基)-2′,1′,3′-苯并硒二唑交替共聚物的合成与光伏性质 | 第42-58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42-43页 |
·表征仪器 | 第43页 |
·单体合成 | 第43-47页 |
·聚合物PCzDBSe 的合成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7页 |
·单体与聚合物合成 | 第48-50页 |
·聚合物热性质 | 第50-51页 |
·聚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51-52页 |
·聚合物电化学性质 | 第52-53页 |
·聚合物空穴迁移率 | 第53-55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N-(9′-十七烷基)-2,7-咔唑与4,7-二(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2,5-二(3-辛基噻吩-2-基)-噻唑[5,4-d]噻唑共聚物的合成与光伏性质 | 第58-73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部分 | 第58-62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58-59页 |
·表征仪器 | 第59页 |
·单体合成 | 第59-61页 |
·聚合物合成 | 第61-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单体与聚合物合成 | 第62-64页 |
·聚合物热性质 | 第64-65页 |
·聚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65-68页 |
·聚合物电化学性质 | 第68-69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N-(9′-十七烷基)-2,7-咔唑与噻[3,4-b]并[1,4]二嗪衍生物的交替共聚物的合成与光伏性质 | 第73-86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74页 |
·表征仪器 | 第74-75页 |
·单体合成 | 第75-76页 |
·聚合物合成 | 第76-7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单体与聚合物合成 | 第77-79页 |
·聚合物热性质 | 第79-80页 |
·聚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80-82页 |
·聚合物电化学性质 | 第82-83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N-9′-十七烷基-2,7-咔唑与4,7-二(3,4-乙二氧撑噻吩-2-基)-2,1,3-苯并噻二唑交替共聚物的合成与光伏性质 | 第86-98页 |
·引言 | 第86页 |
·实验部分 | 第86-89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86-87页 |
·表征仪器 | 第87页 |
·单体合成 | 第87-88页 |
·聚合物合成 | 第88-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单体与聚合物合成 | 第89-90页 |
·聚合物热性质 | 第90-91页 |
·聚合物光物理性质 | 第91-93页 |
·聚合物电化学性质 | 第93-94页 |
·聚合物太阳电池器件的光伏性能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页 |
·窄带隙单元对五种交替共聚物能级和带隙的影响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附录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