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代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脑缺血疾病的种类 | 第10-11页 |
·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 | 第10页 |
·脑梗死 | 第10-11页 |
·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分子机制的认识 | 第11-13页 |
·能量耗竭 | 第11页 |
·钙超载 | 第11页 |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第11-12页 |
·自由基损伤 | 第12页 |
·炎症反应 | 第12-13页 |
2. 与脑缺血相关细胞因子bFGF和IL-6 | 第13-15页 |
3. 中药防治脑缺血损伤的实验进展 | 第15-19页 |
·中药治疗脑缺血病的有效成分 | 第15-17页 |
·银杏叶提取物 | 第15页 |
·川芎嗪 | 第15页 |
·黄芪 | 第15-16页 |
·三七总皂苷 | 第16页 |
·茅莓皂苷 | 第16页 |
·丹参 | 第16-17页 |
·蝙蝠葛酚性碱 | 第17页 |
·具有对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中药方剂 | 第17-19页 |
·补阳还五汤 | 第17-18页 |
·通心络 | 第18页 |
·清开灵 | 第18页 |
·黄连解毒汤 | 第18-19页 |
4. 西洋参茎叶皂苷的药理作用 | 第19-20页 |
·抗心肌缺血作用 | 第19页 |
·心肌保护作用 | 第19页 |
·抗心律失常作用 | 第19页 |
·抗休克作用 | 第19页 |
·调血脂作用 | 第19-20页 |
·抗衰老作用 | 第20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0页 |
·其他作用 | 第20页 |
5. 线栓法大鼠脑中动脉梗塞模型的研究 | 第20-24页 |
·模型制作的注意事项 | 第21页 |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种类 | 第21-22页 |
·造模动物的选择 | 第22-23页 |
·尼龙线的处理和深入血管的长度 | 第23-24页 |
实验部分 | 第24-29页 |
1. 实验动物 | 第24页 |
2.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3. 药物和试剂 | 第24页 |
实验一、PQS对MCAO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神经功能评分影响实验研究 | 第24-26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动物纳入实验标准 | 第25-26页 |
3. 脑组织病理标本的收集和观察 | 第26页 |
实验二、PQS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IL-6、bFGF水平的影响 | 第26-29页 |
1.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 取材和指标检测方法 | 第27-28页 |
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3页 |
1. PQS对给药前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 第29-30页 |
2. PQS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30页 |
3. PQ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IL-6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PQ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bFGF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讨论 | 第33-37页 |
1. PQS对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33页 |
2. PQ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bFGF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3. PQS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IL-6含量的影响 | 第35-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