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10-16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彼得·卒姆托的创作历程 | 第12-13页 |
| ·相关概念. | 第13-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精细化思想的全景解析 | 第17-41页 |
| ·当代艺术的融合提炼 | 第17-24页 |
| ·探索贫穷艺术中的物质本体 | 第17-19页 |
| ·演绎观念艺术中的多样可能性 | 第19-21页 |
| ·挖掘极少主义艺术中的丰富意蕴. | 第21-24页 |
| ·建筑现象学的哲理感知 | 第24-32页 |
| ·实体属性的直接表述 | 第24-27页 |
| ·记忆与知觉的双重体验 | 第27-30页 |
| ·“客制建筑(custom-made architecture)”的场所精神 | 第30-32页 |
| ·瑞士现代主义的理性指引 | 第32-40页 |
| ·非模仿的本土化趋势 | 第32-34页 |
| ·纯粹化的新功能主义表达 | 第34-36页 |
| ·“自在生成”的技术性导向 | 第36-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3章 精细化手法的多重图解 | 第41-64页 |
| ·功能视野下的机械式编码 | 第41-48页 |
| ·平面构图的“模制化” | 第41-43页 |
| ·立面秩序的“一体化” | 第43-45页 |
| ·空间组织的“系统化” | 第45-48页 |
| ·技术法则中的形态整合 | 第48-55页 |
| ·“房中房”的结构承载 | 第48-50页 |
| ·双层表皮的内外缓冲 | 第50-53页 |
| ·局部缝隙的界面消解 | 第53-55页 |
| ·环境体系内的自然式”应对 | 第55-63页 |
| ·建筑形式的“放任生长” | 第56-58页 |
| ·新旧建筑的有机反差 | 第58-60页 |
| ·场所信息的“封套式加工”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4章 精细化表征的分组梳理 | 第64-89页 |
| ·识别辨构的实体语言 | 第64-71页 |
| ·重复的几何性元素 | 第64-67页 |
| ·消隐的建筑基座 | 第67-69页 |
| ·“附加”的木质盒体 | 第69-71页 |
| ·矛盾建构的时空语言 | 第71-80页 |
| ·均质离散的空间品质 | 第71-73页 |
| ·动态隐匿的光影效果 | 第73-76页 |
| ·步移景异的时空序列 | 第76-80页 |
| ·拓展架构的细部语言 | 第80-88页 |
| ·可度量的节点 | 第80-83页 |
| ·异质搭接的材料 | 第83-85页 |
| ·突显形式的色彩 | 第85-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 附录1 彼得·卒姆托作品年表 | 第96-101页 |
| 附录2 彼得·卒姆托荣誉与奖项 | 第101-10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5页 |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