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聚合物驱概述 | 第10-25页 |
·大庆油田驱油用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质 | 第10-18页 |
·聚合物类型 | 第10-14页 |
·聚合物的理化性质 | 第14-18页 |
·聚合物驱机理 | 第18-24页 |
·聚合物溶液的流度控制作用 | 第18-20页 |
·聚合物溶液的调剖作用 | 第20页 |
·溶液微观驱油机理 | 第20-24页 |
·聚合物驱适应的油藏条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三类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区概况 | 第25-29页 |
·三类油层聚合物驱试验区基本情况 | 第25页 |
·三类油层聚驱试验区总体认识 | 第25-28页 |
·三类油层可实现低分子量聚合物的连续注入 | 第25-26页 |
·三类油层含水下降幅度5~7 个百分点 | 第26页 |
·三类油层聚驱预计可提高采收率5 个百分点以上 | 第26页 |
·聚合物驱不能有效动用表外储层 | 第26-27页 |
·聚驱没有明显增加表内储层动用厚度 | 第27页 |
·三类油层聚驱应采取低分子量、相对高浓度的注入方式 | 第27-28页 |
·重点研究工作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南四区东部试验区方案编制 | 第29-43页 |
·试验区概况 | 第29-31页 |
·开发概况 | 第29-30页 |
·油层流体性质 | 第30页 |
·储层岩性、物性及敏感性 | 第30-31页 |
·岩石孔隙结构 | 第31页 |
·油藏精细描述 | 第31-33页 |
·沉积特征 | 第31-32页 |
·油层非均质性 | 第32-33页 |
·连通状况 | 第33页 |
·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纵向上水淹厚度比例大,剩余油分布零散 | 第33页 |
·试验目的层以强水洗为主 | 第33-34页 |
·层层高含水,动用程度较高 | 第34-35页 |
·试验区射孔 | 第35-38页 |
·射孔原则 | 第35页 |
·射孔结果 | 第35页 |
·射孔层的水驱控制程度及连通状况 | 第35-38页 |
·方案设计 | 第38-43页 |
·分子量与渗透率的匹配关系 | 第38-39页 |
·试验区注入参数确定 | 第39-42页 |
·开发指标预测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南四区东部试验区方案实施 | 第43-47页 |
·水驱空白试验阶段 | 第43-45页 |
·水驱阶段注入压力高,单井之间差异明显 | 第43页 |
·水驱阶段采出井含水高,动用程度高 | 第43-45页 |
·聚合物驱阶段 | 第45页 |
·后续水驱阶段 | 第45-47页 |
·转后续水驱后注入压力下降,视吸水指数下降 | 第46页 |
·采出井含水上升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南四区东部试验区取得的效果及认识 | 第47-68页 |
·试验区层系组合、井网井距适合南四-八区三类油层聚合物开发 | 第47-48页 |
·细化层系单元的开发方式减小了油层非均质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110m 井距下试验区已建立起较好的压力驱动体系 | 第48页 |
·注入参数设计合理,低分子量聚合物可作为三类油层驱替剂 | 第48-50页 |
·低分子量聚合物可实现连续注入 | 第48-49页 |
·注聚后扩大了波及体积,油层动用厚度比例增加 | 第49-50页 |
·南四区东部试验区中心井采收率提高5.3 个百分点 | 第50-54页 |
·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后含水明显下降 | 第50页 |
·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后动用厚度比例增加 | 第50-51页 |
·不同类型砂体聚驱开发效果不同 | 第51-53页 |
·油层聚驱后矿化度、氯离子含量明显上升 | 第53-54页 |
·三类油层聚驱见效特征认识 | 第54-57页 |
·三类油层注聚后含水下降幅度低于一、二类油层 | 第54页 |
·三类油层含水回升速度缓慢,保证了聚驱全过程的效果 | 第54-55页 |
·三类油层注聚后产液幅度下降大,见效时间相对较晚 | 第55-56页 |
·三类油层见效不均匀,具有明显的二次见效特征 | 第56-57页 |
·分层、压裂技术有效改善了三类油层聚驱效果 | 第57-66页 |
·注聚前采取有效的降压增注措施,以保证合理的注聚上升空间 | 第57-58页 |
·跟踪调整是取得较好开发效果的必要手段 | 第58-61页 |
·根据注聚后采出井的动态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压裂改造 | 第61-66页 |
·三类油层开发效果 | 第66-68页 |
·水驱加密效果 | 第66页 |
·聚驱开发效果 | 第66页 |
·推广应用前景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详细摘要 | 第7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