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岩石稳定性分析论文

基于岩体断裂损伤模型的边坡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研究意义第12-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21页
     ·边坡稳定性强度折减法研究现状第15-16页
     ·裂隙岩体断裂力学和损伤力学研究现状第16-19页
     ·空区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第19-20页
     ·边坡动力响应研究现状第20-21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1-23页
第二章 断裂损伤FLAC~(3D)扩展本构模型实现第23-45页
   ·引言第23-24页
   ·裂纹起裂准则第24-30页
   ·裂隙岩体断裂损伤本构关系第30-40页
     ·裂隙岩体损伤张量第30-32页
     ·压剪应力状态下裂隙岩体初始损伤柔度张量第32-35页
     ·拉剪应力状态下裂隙岩体初始损伤柔度张量第35页
     ·压剪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附加损伤柔度张量第35-38页
     ·拉剪应力作用下裂隙岩体附加损伤柔度张量第38页
     ·裂隙岩体损伤度第38-40页
   ·FLAC~(3D)扩展自定义损伤本构模型建立第40-44页
   ·结论第44-45页
第三章 边坡损伤影响因素研究第45-61页
   ·引言第45页
   ·计算模型和方案及监测点设置第45-47页
     ·计算模型第45-46页
     ·计算方案第46-47页
     ·监测点布置第47页
   ·边坡角的影响第47-50页
   ·边坡高度的影响第50-53页
   ·粘结力的影响第53-56页
   ·内摩擦角的影响第56-59页
   ·初始裂纹长度的影响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第四章 强度折减过程中岩体边坡能量损伤第61-85页
   ·引言第61-62页
   ·岩石变形过程中能量耗散与释放第62-71页
     ·能量转化机理第62页
     ·不可逆耗散能与可释放应变能第62-63页
     ·基于能量耗散的岩体损伤强度准则第63-65页
     ·可释放应变能与整体破坏第65-66页
     ·塑性应变能第66-69页
     ·岩石临界能量耗散值测试第69-71页
   ·边坡应变能损伤分析第71-80页
     ·强度折减法第71-72页
     ·计算模型第72页
     ·强度折减过程中边坡的弹性应变能第72-73页
     ·边坡变形过程中能量耗散第73-75页
     ·监测点布置和监测分析第75-80页
   ·工程实例分析第80-84页
     ·工程概况第80-81页
     ·计算参数第81页
     ·计算模型及监测点布置第81-82页
     ·开挖分析第82-84页
   ·结论第84-85页
第五章 地下开挖对岩体边坡损伤及稳定性影响第85-100页
   ·前言第85-86页
   ·计算模型及方案第86页
   ·无地下开挖体边坡稳定性第86-88页
   ·空区影响分析第88-99页
     ·顶部空区的影响第88-90页
     ·中部空区的影响第90-92页
     ·底部空区的影响第92-93页
     ·边坡脚下部空区的影响第93-96页
     ·不同水平位置空区的影响第96-99页
   ·结论第99-100页
第六章 地震波作用下损伤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第100-130页
   ·引言第100-101页
   ·边坡动力分析模型第101-107页
     ·分析步骤及方案第102页
     ·分析模型第102-103页
     ·边界条件第103-104页
     ·网格划分第104-105页
     ·动力持时第105页
     ·模拟工况及监测点布置第105-107页
   ·损伤边坡动力响应分析第107-129页
     ·地震波的反射和干涉第107-108页
     ·地震波频率的影响第108-111页
     ·坡体高度的影响第111-112页
     ·横波和纵波的影响第112-125页
     ·地震波作用下边坡损伤分析第125-129页
   ·结论第129-13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0-133页
   ·全文结论第130-131页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131-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6页
致谢第146-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郴州地区残坡积土工程边坡过程稳定性研究及控制
下一篇:活版印刷基因芯片系统平台及启动子甲基化芯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