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言 | 第9-17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丽"范畴的先导性研究 | 第10页 |
| ·"丽"范畴的研究路径 | 第10-13页 |
| ·"丽"范畴研究之不足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3-14页 |
| ·本文的逻辑结构与创新点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丽"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 第17-49页 |
| ·先秦:"丽"观念的萌生 | 第17-23页 |
| ·文、章、文章与"丽" | 第17-20页 |
| ·先秦文化典籍中的"丽" | 第20-23页 |
| ·两汉:"丽"观念的形成 | 第23-27页 |
| ·创作视野中的大赋、诗歌:从"巨丽"到"温丽" | 第23-26页 |
| ·批评视野中的楚辞、大赋:从"丽雅"到"丽淫" | 第26-27页 |
| ·魏晋南北朝:"丽"观念的深入 | 第27-34页 |
| ·文学创作中对"丽"的追求:"绮靡" | 第28-31页 |
| ·文学批评中对"丽"的总结:"绮丽" | 第31-34页 |
| ·唐宋元明清:"丽"观念的强化 | 第34-49页 |
| ·唐宋诗:从"雅丽"到"平淡" | 第35-40页 |
| ·唐宋词:从"柔丽""婉丽"到"壮丽""雅丽" | 第40-44页 |
| ·元明清戏曲批评:"雄爽婉丽" | 第44-47页 |
| ·元明清小说批评:"婉缛流丽" | 第47-49页 |
| 第二章 "丽"范畴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 第49-72页 |
| ·"丽"范畴的界定 | 第49-57页 |
| ·"丽"的范畴属性 | 第49-52页 |
| ·"丽"范畴的统序特征 | 第52-54页 |
| ·"丽"范畴的审美内涵 | 第54-57页 |
| ·古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演进 | 第57-65页 |
| ·先秦"文学"与"文章"杂糅:大文学观 | 第57-60页 |
| ·汉代"文学"与"文章"分野:准文学观 | 第60-61页 |
| ·南朝文、笔之分与永明声律说:纯文学观 | 第61-65页 |
| ·"丽"与古代文学观念的内在联系 | 第65-72页 |
| ·丽:古代文艺美学的核心范畴 | 第65-67页 |
| ·丽——古代文学观念的感性凸现 | 第67-68页 |
| ·丽——古代文学观念的理性规范 | 第68-72页 |
| 第三章 "丽"在古代文学观念中的审美价值 | 第72-92页 |
| ·古代文学观念中"丽"的审美表征 | 第72-81页 |
| ·文辞之"丽":"绮靡"美 | 第72-73页 |
| ·情思之"丽":"本真"美 | 第73-76页 |
| ·风格之"丽":"冲淡"美 | 第76-81页 |
| ·"丽"在古代文学观念变迁中的意义 | 第81-90页 |
| ·对于文学创作:吹响文学自觉的号角 | 第81-84页 |
| ·对于文学批评:高扬文学的审美价值 | 第84-87页 |
| ·对于文学认识:推动文学观念的演进 | 第87-90页 |
| ·"丽"在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地位 | 第90-92页 |
| ·丽:不可或缺的文学审美因子 | 第90页 |
| ·丽:彰显文学特性的审美标志 | 第90-92页 |
| 结语"丽"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