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前言 | 第17-20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9-20页 |
一、眼眶腺样囊性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 | 第20-28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20页 |
·对象 | 第20页 |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0页 |
·结果 | 第20-23页 |
·病理分型 | 第20-21页 |
·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局部蔓延和远处转移 | 第22-23页 |
·生存时间 | 第23页 |
·讨论 | 第23-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二、长春新碱纳米微球靶向缓释治疗腺样囊性癌的实验研究 | 第28-79页 |
(一)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28-42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28-33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实验原料 | 第29页 |
·复乳法制备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 | 第29-32页 |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表征 | 第32页 |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释放行为测定 | 第32-33页 |
·结果 | 第33-38页 |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制备条件 | 第33页 |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的形态、粒径及表面结构分析 | 第33-35页 |
·长春新碱靶向缓释微球的载药率、包封率及释放曲线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二)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体外细胞学实验研究 | 第42-56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42-45页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实验原料 | 第42-43页 |
·溶液配制 | 第43页 |
·体外培养ACC-2细胞 | 第43-44页 |
·MTT比色法 | 第44页 |
·PLGA-NPs、FA-PLGA-NPs的对肿瘤细胞的影响 | 第44-45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结果 | 第45-52页 |
·ACC-2细胞生长的形态学观察 | 第45-46页 |
·纳米微球对ACC-2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6-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三) 长春新碱纳米微球治疗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的体内实验研究 | 第56-79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56-59页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实验原料 | 第56-57页 |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7页 |
·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57-58页 |
·观察指标 | 第5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8-59页 |
·结果 | 第59-74页 |
·裸鼠眼眶腺样囊性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生长情况 | 第59-61页 |
·各组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及抑瘤率比较 | 第61-62页 |
·肿瘤组织内残留VCR浓度比较 | 第62-63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63-72页 |
·HE染色 | 第72-74页 |
·讨论 | 第74-78页 |
·裸鼠眼眶原位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74页 |
·瘤内注射化疗 | 第74-75页 |
·纳米药物靶向缓释治疗 | 第75-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三、人泪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干细胞相关标志蛋白的分析 | 第79-96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79-81页 |
·实验仪器 | 第79页 |
·实验原料 | 第79-80页 |
·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80页 |
·结果判定 | 第80-81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1页 |
·结果 | 第81-90页 |
·CD44 | 第81-85页 |
·CD133 | 第85-86页 |
·ABCG2 | 第86-89页 |
·相关分析 | 第89页 |
·荷瘤裸鼠 | 第89-90页 |
·讨论 | 第90-95页 |
·腺样囊性癌的肿瘤干细胞研究 | 第90页 |
·CD44 | 第90-92页 |
·CD133 | 第92-93页 |
·ABCG2 | 第93-95页 |
·CD44与CD133 | 第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全文结论 | 第96-9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09-110页 |
综述 | 第110-134页 |
眼科领域中纳米技术的应用 | 第110-12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125-134页 |
致谢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