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空调工况下钢筋混凝土悬挑梁热桥效应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4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1 全球能源消耗现状第15页
        1.1.2 我国能源消费形势严峻第15-16页
    1.2 建筑能耗的现状与建筑节能的措施第16-19页
        1.2.1 全球建筑能耗的现状第16-17页
        1.2.2 我国建筑能源消耗的背景第17-18页
        1.2.3 建筑节能发展过程和措施第18-19页
    1.3 热桥对建筑的影响与研究第19-22页
        1.3.1 国内研究背景第19-20页
        1.3.2 国外研究背景第20-22页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22-24页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22页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2章 传热理论基础第24-29页
    2.1 傅里叶定律第24-25页
    2.2 钢筋混凝土的热物性第25-26页
        2.2.1 钢筋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第25-26页
        2.2.2 钢筋混凝土的比热容第26页
        2.2.3 钢筋混凝土的热扩散系数第26页
    2.3 围护结构墙体传热第26-27页
    2.4 墙壁表面结露风险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3章 热桥实验方法与分析第29-46页
    3.1 热电偶测温法第29-30页
        3.1.1 热电偶测温法的测试原理第29页
        3.1.2 热电偶的种类及优点第29-30页
    3.2 实验模型第30-33页
        3.2.1 实验测点布置第30-32页
        3.2.2 实验材料、测试仪器与方案第32-33页
    3.3 数据分析第33-38页
        3.3.1 夏季典型工况数据分析第34-36页
        3.3.2 冬季典型工况数据分析第36-38页
    3.4 冬夏季拟合数据第38-41页
        3.4.1 固定时间,在典型工况下钢筋混凝土悬挑梁上各测点位置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第38页
        3.4.2 固定时间,在典型工况下围护结构墙体上各测点位置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第38-40页
        3.4.3 在典型工况下各测试点之间距离与温度关系第40-41页
    3.5 红外热像仪法第41-43页
        3.5.1 红外热像仪测试原理第41-42页
        3.5.2 红外热成像图第42-43页
    3.6 热流计法第43-44页
    3.7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建筑围护结构与混凝土梁的传热分析第46-49页
    4.1 典型工况下热损失对比第46-47页
    4.2 典型工况特定模数下住宅楼建筑热桥热流量占比第47-48页
    4.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5章 模拟第49-59页
    5.1 计算流体力学(CFD)理论基础第49页
    5.2 ANSYS软件介绍第49-51页
        5.2.1 预处理模块第50页
        5.2.2 分析计算模块第50-51页
        5.2.3 后处理模块第51页
    5.3 数值模拟第51-57页
        5.3.1 实验模型与边界条件第51-52页
        5.3.2 实验模型模拟结果分析第52-54页
        5.3.3 新模型的建立第54-55页
        5.3.4 新模型模拟结果分析第55-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结论第59-60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水闸改造决策与闸室混凝土温度仿真研究
下一篇:自然通风状态下导流板对室内空气流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