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3-1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1.1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1.1.2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2.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 第14页 |
1.2.2 临床资料具体说明 | 第14-15页 |
1.2.2.1 高血压病 | 第14-15页 |
1.2.2.2 糖尿病 | 第15页 |
1.2.2.3 冠心病 | 第15页 |
1.2.2.4 吸烟史 | 第15页 |
1.2.2.5 饮酒史 | 第15页 |
1.2.2.6 生化指标 | 第15页 |
1.2.3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检查 | 第15页 |
1.2.4 颈动脉斑块的3.0T MRI增强检查 | 第15-17页 |
1.2.5 统计学分析 | 第17页 |
2.研究结果 | 第17-29页 |
2.1 一般情况及典型斑块磁共振图像 | 第17-23页 |
2.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23-25页 |
2.2.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单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2.2.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多因素分析 | 第24-25页 |
2.3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25-27页 |
2.3.1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单因素分析 | 第25-26页 |
2.3.2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多因素分析 | 第26-27页 |
2.4 斑块的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 第27-28页 |
2.5 斑块的稳定性与颈动脉斑块位置的关系 | 第28页 |
2.6 斑块的稳定性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 第28-29页 |
3.讨论 | 第29-35页 |
3.1 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方法及高分辨率磁共振优势 | 第29-31页 |
3.2 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的相关因素 | 第31-33页 |
3.3 不稳定斑块的检出与再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关系 | 第33-34页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 第34-35页 |
4.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