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

赤道Kelvin波在东印度洋的反射与透射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33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研究现状第13-31页
        1.2.1 印太海盆气候模态第13-17页
        1.2.2 印度洋赤道Kelvin波的观测和模拟第17-23页
        1.2.3 印尼海中的海洋波动第23-31页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31-32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32-33页
第2章 资料和方法第33-53页
    2.1 航次及海流观测资料第33-37页
        2.1.1 东印度洋基金委共享航次及主要海流观测资料第33-35页
        2.1.2 印尼海中-印尼联合航次及主要海流观测资料第35-37页
    2.2 模式介绍第37-43页
        2.2.1 线性连续层化模式第37-40页
        2.2.2 原始方程海洋模式LICOM第40-41页
        2.2.3 印尼海区域模式第41-42页
        2.2.4 海洋环流模式OFES第42-43页
        2.2.5 海洋环流模式HYCOM第43页
    2.3 其他数据资料第43-46页
        2.3.1 RAMA潜标ADCP数据第43页
        2.3.2 气候态船舶漂移资料MGSVA第43-44页
        2.3.3 海平面高度资料Aviso第44页
        2.3.4 海洋水深数据第44页
        2.3.5 次表层海温数据JEDAC第44页
        2.3.6 海表面温度HadISST第44-45页
        2.3.7 大气再分析资料第45页
        2.3.8 气候态温盐资料第45页
        2.3.9 海洋指数第45-46页
    2.4 主要研究方法第46-53页
        2.4.1 赤道波线性理论及分解方法第46-50页
        2.4.2 运动方程的特征线积分法第50-51页
        2.4.3 偏相关分析第51页
        2.4.4 有效自由度的计算第51-52页
        2.4.5 解释方差的计算第52页
        2.4.6 调和分析第52-53页
第3章 印度洋Kelvin波在东印度洋的传播及反射第53-75页
    3.1 2014 年春季东印度洋表层海流的观测第53-56页
    3.2 LICOM后报模拟的验证第56-60页
    3.3 赤道波动力机制第60-68页
        3.3.1 分解的赤道波第60-63页
        3.3.2 东边界反射和风应力强迫第63-66页
        3.3.3 线性和非线性作用的贡献第66-68页
    3.4 对2014 年东印度洋表层海流的重构第68-72页
    3.5 小结第72-75页
第4章 印度洋Kelvin波向太平洋的透射机制第75-111页
    4.1 海洋环流模式中的“海洋通道”机制第75-82页
        4.1.1 海平面高度异常的滞后相关分析第75-77页
        4.1.2 次表层海温异常的滞后相关分析第77-79页
        4.1.3 海表面纬向风应力异常的滞后相关分析第79-82页
    4.2 理想模式控制实验第82-109页
        4.2.1 实验设置第83-90页
        4.2.2 无地形实验结果第90-93页
        4.2.3 理想地形实验结果第93-105页
        4.2.4 实际地形实验结果第105-109页
    4.3 小结第109-111页
第5章 印度洋Kelvin波在印尼海的传播第111-137页
    5.1 印尼海区域模式的验证第111-119页
        5.1.1 SLA和平均环流的验证第111-114页
        5.1.2 马鲁古海峡海流的验证第114-119页
    5.2 ITF入口处SLA和表层环流的年际变化第119-123页
    5.3 印度洋Kelvin波对ITF入口处SLA年际变化的影响第123-129页
        5.3.1 印度洋Kelvin波传播的可能路径第123-124页
        5.3.2 沿传播路径SLA的滞后相关分析第124-125页
        5.3.3 线性Kelvin波解析解理论模型结果第125-129页
    5.4 菲律宾沿岸Kelvin波对ITF入口处SLA年际变化的影响第129-134页
        5.4.1 菲律宾沿岸Kelvin波传播的可能路径第129-130页
        5.4.2 沿传播路径SLA的滞后相关分析第130-132页
        5.4.3 线性Kelvin波解析解理论模型结果第132-134页
    5.5 小结第134-137页
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137-141页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137-138页
    6.2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工作展望第138-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5页
致谢第155-15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北部陆架坡折附近的海底沙波的形态特征、活动规律和成因机制
下一篇:基于光学纳米材料的海洋腐蚀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