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脑功能检测技术概述 | 第10-15页 |
1.2.1 脑电图(EEG)和诱发电位(EP) | 第10-11页 |
1.2.2 脑磁图(MEG) | 第11-12页 |
1.2.3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 第12页 |
1.2.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 第12-13页 |
1.2.5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 | 第13-15页 |
1.3 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第17页 |
1.4 论文内容概要 | 第17-21页 |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论文各章节的安排 | 第18-21页 |
第2章 近红外脑功能检测技术原理 | 第21-35页 |
2.1 近红外光谱成像仪器的技术分类 | 第21-23页 |
2.1.1 连续波测量技术 | 第21-22页 |
2.1.2 频域测量技术 | 第22页 |
2.1.3 时域测量技术 | 第22-23页 |
2.2 大脑结构功能及主要组成成分光谱学特性 | 第23-25页 |
2.2.1 脑组织的生理结构 | 第23-24页 |
2.2.2 脑组织中主要组成成分的光谱学特性 | 第24-25页 |
2.3 近红外光谱技术测量机制及其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1 脑血氧变化和神经血管耦合机制 | 第25页 |
2.3.2 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 第25-27页 |
2.4 血液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27-28页 |
2.5 系统关键技术 | 第28-33页 |
2.5.1 光子计数技术 | 第28-29页 |
2.5.2 数字正交锁相检测 | 第29-31页 |
2.5.3 锁相光子计数技术 | 第31-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基于锁相光子计数检测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的搭建 | 第35-49页 |
3.1 可调制LED光源模块 | 第35-42页 |
3.1.1 光源类型的选择 | 第36页 |
3.1.2 LED工作原理与伏安特性 | 第36-37页 |
3.1.3 LED选型与驱动电路设计 | 第37-40页 |
3.1.4 驱动电路性能测试 | 第40-42页 |
3.2 光电探测器 | 第42-43页 |
3.3 光路传输装置 | 第43-45页 |
3.3.1 源-探光纤 | 第44页 |
3.3.2 源-探光纤布配阵列 | 第44-45页 |
3.4 开发工具 | 第45-46页 |
3.5 上位机用户操作界面 | 第46页 |
3.6 通信模块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及测量自动化控制的实现 | 第49-61页 |
4.1 方波信号发生器模块 | 第49-51页 |
4.2 系统全局测量过程控制模块 | 第51-54页 |
4.3 测量门控信号产生模块 | 第54页 |
4.4 PMT异步脉冲信号抓取和锁相光子计数模块 | 第54-57页 |
4.4.1 PMT异步脉冲信号抓取 | 第54-55页 |
4.4.2 12×60路可变选通锁相光子计数检测模块 | 第55-57页 |
4.5 读写FIFO和数据暂存模块 | 第57-58页 |
4.6 串口通信模块 | 第58-60页 |
4.6.1 波特率发生器 | 第58页 |
4.6.2 RXD接收模块 | 第58-59页 |
4.6.3 TXD发送模块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系统评估和成像实验研究 | 第61-71页 |
5.1 系统线性度验证实验 | 第61-63页 |
5.2 系统稳定性测试 | 第63-64页 |
5.3 系统对环境光抑制能力 | 第64-65页 |
5.4 成像实验条件设置 | 第65-67页 |
5.4.1 实验所用仿体 | 第65-66页 |
5.4.2 光源激励方案 | 第66-67页 |
5.5 仿体实验验证 | 第67-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本文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