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9-19页 |
| 1.1 铜离子废水污染概述 | 第9页 |
| 1.1.1 含铜废水的危害 | 第9页 |
| 1.1.2 含铜废水的排放标准 | 第9页 |
| 1.2 铜离子污染的处理方法 | 第9-14页 |
| 1.2.1 化学法 | 第10-11页 |
| 1.2.2 生物法 | 第11-12页 |
| 1.2.3 物理化学法 | 第12-14页 |
| 1.3 活性炭概论 | 第14-15页 |
| 1.3.1 活性炭的种类 | 第14页 |
| 1.3.2 活性炭对铜离子的吸附 | 第14-15页 |
| 1.4 活性炭改性方法 | 第15-16页 |
| 1.4.1 活性炭表面结构的改性方法 | 第15-16页 |
| 1.4.2 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改性方法 | 第16页 |
| 1.5 等离子体概念 | 第16-17页 |
| 1.5.1 高温等离子体 | 第17页 |
| 1.5.2 低温等离子体 | 第17页 |
| 1.6 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 | 第17页 |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7.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1.7.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 2.1 实验物料 | 第19-20页 |
| 2.2 实验仪器与流程 | 第20页 |
| 2.2.1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 2.2.2 实验流程 | 第20页 |
| 2.3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21-27页 |
| 2.4.1 等离子体改性活性炭方法 | 第21-22页 |
| 2.4.2 实验物料标记 | 第22页 |
| 2.4.3 活性炭对铜离子吸附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2.4.4 分析与测试方法 | 第25-27页 |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52页 |
| 3.1 改性前后活性炭SEM分析 | 第27-28页 |
| 3.2 不同改性时间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分析 | 第28页 |
| 3.3 改性前后活性炭对铜离子的吸附实验 | 第28-36页 |
| 3.3.1 不同等离子体改性时间活性炭的吸附平衡实验 | 第28-29页 |
| 3.3.2 等离子体改性时间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29-31页 |
| 3.3.3 不同初始铜离子浓度的吸附平衡实验 | 第31-32页 |
| 3.3.4 温度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2-33页 |
| 3.3.5 pH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3页 |
| 3.3.6 投入量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3-34页 |
| 3.3.7 转速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4-35页 |
| 3.3.8 初始铜离子浓度对铜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 | 第35-36页 |
| 3.4 不同初始铜离子浓度吸附平衡线拟合分析 | 第36-40页 |
| 3.4.1 Pseudo-first order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36-38页 |
| 3.4.2 Pseudo-second order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38-39页 |
| 3.4.3 Weber-Morris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 | 第39-40页 |
| 3.5 化学吸附机理研究 | 第40-50页 |
| 3.5.1 元素能谱分析 | 第40-42页 |
| 3.5.2 吸附前后活性炭FTIR分析 | 第42-43页 |
| 3.5.3 不同改性时间活性炭表面含磷官能团XPS分析 | 第43-46页 |
| 3.5.4 不同改性时间活性炭表面含碳官能团XPS分析 | 第46-49页 |
| 3.5.5 活性炭对铜离子吸附的化学吸附机理探讨 | 第49-5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4 结论 | 第52-54页 |
| 4.1 全文总结 | 第52-53页 |
| 4.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53页 |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3-54页 |
| 5 展望 | 第54-5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 8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