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及封闭空间内细颗粒物的输运特性与捕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气溶胶颗粒物的来源 | 第14-15页 |
1.1.2 颗粒物的尺寸分布特征 | 第15-16页 |
1.1.3 各国空气质量标准 | 第16-17页 |
1.2 开放和封闭空间内颗粒物的输运特性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1.2.1 尾气中颗粒物的输运特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2.2 室内环境中颗粒物输运特性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3 纤维对于颗粒物的过滤特性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细颗粒物输运特性研究方法 | 第24-3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流体相的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2.3 颗粒相的数学模型 | 第26-30页 |
2.3.1 欧拉方法 | 第26页 |
2.3.2 拉格朗日方法 | 第26-28页 |
2.3.3 颗粒群平衡方程 | 第28-30页 |
2.4 组分输运模型 | 第30页 |
2.5 网格划分与求解方法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道路附近微环境内颗粒物的输运过程 | 第32-7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孤立街道内超细颗粒物的生长过程 | 第32-46页 |
3.2.1 模型验证 | 第33-35页 |
3.2.2 工况介绍 | 第35-38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3.3 尾气中颗粒物向路旁建筑物内部的传输特性 | 第46-69页 |
3.3.1 数值模型 | 第46-47页 |
3.3.2 模型验证 | 第47-51页 |
3.3.3 工况介绍 | 第51-56页 |
3.3.4 结果与讨论 | 第5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室内颗粒物的输运特性 | 第71-104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室内外颗粒物的分布特征 | 第71-74页 |
4.2.1 实地测量实验 | 第71-72页 |
4.2.2 晴朗与雾霾状态下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分析 | 第72-74页 |
4.3 单面自然通风对于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影响 | 第74-83页 |
4.3.1 数学模型 | 第74页 |
4.3.2 模型验证 | 第74-76页 |
4.3.3 工况介绍 | 第76-78页 |
4.3.4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4.4 空气净化器对室内均匀分布颗粒的净化特性 | 第83-94页 |
4.4.1 数值模型 | 第84页 |
4.4.2 模型验证 | 第84-86页 |
4.4.3 工况介绍 | 第86-88页 |
4.4.4 结果与讨论 | 第88-94页 |
4.5 空气净化器对室内非均匀分布颗粒的净化特性 | 第94-102页 |
4.5.1 工况介绍 | 第94-96页 |
4.5.2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5章 随机分布椭圆纤维对颗粒物的过滤特性 | 第104-115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数值模型 | 第104-107页 |
5.3 模型验证 | 第107-109页 |
5.4 工况介绍 | 第109-110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1-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作者简介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