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回顾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4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2 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2.1 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点 | 第14-16页 |
2.1.1 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 第14-15页 |
2.1.2 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 第15-16页 |
2.2 我国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客体和载体 | 第16-19页 |
2.2.1 我国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 | 第16-18页 |
2.2.2 我国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客体 | 第18页 |
2.2.3 我国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载体 | 第18-19页 |
2.3 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 第19-21页 |
2.3.1 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 | 第19-20页 |
2.3.2 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 第20页 |
2.3.3 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迫切需要 | 第20-21页 |
3 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 第21-30页 |
3.1 从西方国家看工匠精神 | 第21-22页 |
3.2 探讨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 | 第22页 |
3.3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 第22-24页 |
3.3.1 工匠精神的内涵 | 第23页 |
3.3.2 工匠精神的特点 | 第23-24页 |
3.4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 第24-25页 |
3.5 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工匠精神的缺失 | 第25-30页 |
3.5.1 从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视角看工匠精神的缺失 | 第26-27页 |
3.5.2 从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客体视角看工匠精神的缺失 | 第27-29页 |
3.5.3 从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载体视角看工匠精神的缺失 | 第29-30页 |
4 以“工匠精神”理念指导“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 第30-37页 |
4.1 用“工匠精神”打造“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主体、客体、载体“三位一体”的培育体系 | 第30页 |
4.2 用“工匠精神”指导“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主体的培育 | 第30-33页 |
4.2.1 以独当一面的“工匠精神”发挥政府的执行力与引导力 | 第30-31页 |
4.2.2 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领农业大学的培育实践探索 | 第31-32页 |
4.2.3 以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进行涉农企业的教育和培训 | 第32页 |
4.2.4 学习老一代农民工敬业担当的“工匠精神”,努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 第32-33页 |
4.3 用“工匠精神”指导“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客体的培育 | 第33-35页 |
4.3.1 用慢工细活的“工匠精神”建立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理念. | 第33页 |
4.3.2 以创新的“工匠精神”建立农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 第33-35页 |
4.4 用“工匠精神”指导“现代新型职业农民”载体的培育 | 第35-37页 |
5 结语 | 第37-39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37-38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