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固体物理学论文--固体性质论文--磁学性质论文--磁性弛豫及共振现象论文

核磁共振自动化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37页
    1.1 核磁共振基础第12-15页
        1.1.1 宏观磁化矢量的形成第12-13页
        1.1.2 宏观磁化矢量的章动与进动第13-14页
        1.1.3 核磁信号的检测第14-15页
    1.2 PFT-NMR波谱仪的结构第15-18页
    1.3 自动化方法第18-35页
        1.3.1 自动匀场第18-28页
        1.3.2 自动相位校正第28-30页
        1.3.3 其它自动数据处理算法第30-35页
    1.4 自动化方法的软件实现第35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5-37页
2 基于相位编码的自动梯度匀场方法第37-57页
    2.1 引言第37-38页
    2.2 基本原理第38-46页
        2.2.1 横向弛豫衰减对磁场测量数据准确度的影响第39-41页
        2.2.2 磁场不均匀性对空间编码准确性的影响第41-44页
        2.2.3 化学位移对空间编码准确性的影响第44-46页
    2.3 实验第46-56页
        2.3.1 匀场线圈场图测量的对比分析第47-51页
        2.3.2 梯度匀场效果对比第51-53页
        2.3.3 多峰情况下的梯度匀场第53-55页
        2.3.4 实验参数优化第55-56页
    2.4 小结第56-57页
3 基线分段优化的自动相位校正方法第57-78页
    3.1 引言第57-62页
        3.1.1 现有的自动相位校正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7-58页
        3.1.2 基线特征与基线拟合第58-62页
    3.2 方法实现第62-69页
        3.2.1 算法总流程第63-64页
        3.2.2 基线、相位的迭代优化第64-66页
        3.2.3 基线拟合算法的参数估计第66-68页
        3.2.4 基线的分段第68-69页
    3.3 性能分析第69-77页
        3.3.1 普适性第70-74页
        3.3.2 计算效率第74-75页
        3.3.3 参数设置第75-77页
    3.4 小结第77-78页
4 自动化方法的软件实现第78-96页
    4.1 引言第78-81页
        4.1.1 核磁自动化方法的主要特点第78-79页
        4.1.2 现有核磁软件设计的主要问题第79-81页
    4.2 架构设计第81-85页
        4.2.1 插件架构的优势第81-82页
        4.2.2 插件体系的构建第82-84页
        4.2.3 模块划分与系统分层第84-85页
    4.3 软件实现第85-95页
        4.3.1 插件的解耦第85-86页
        4.3.2 扩展关系的构建与实现第86-88页
        4.3.3 自动化方法的实现第88-95页
    4.4 小结第95-96页
5 总结与展望第96-98页
    5.1 总结第96页
    5.2 展望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6-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夜间场景下显著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