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不锈钢的特点与应用 | 第13-15页 |
§1.1.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特点与应用 | 第15-16页 |
§1.1.3 火灾的危害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常温下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2 高温下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3 圆柱头栓钉抗剪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2.4 不锈钢梁构件抗火性能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2.5 组合梁构件抗火性能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3-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第2章 常温与高温下不锈钢组合梁材料力学性能 | 第27-47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常温下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27-31页 |
§2.2.1 试验设备与试件设计 | 第27-28页 |
§2.2.2 试验方法与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9-31页 |
§2.3 高温下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31-38页 |
§2.3.1 试验设备与试件设计 | 第31-32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32-33页 |
§2.3.3 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38页 |
§2.4 常温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 第38-40页 |
§2.4.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 第38-39页 |
§2.4.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第39页 |
§2.4.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39-40页 |
§2.5 高温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 第40-41页 |
§2.5.1 抗压强度 | 第40页 |
§2.5.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第40-41页 |
§2.5.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41页 |
§2.6 常温下钢筋材料力学性能 | 第41-42页 |
§2.6.1 钢筋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41-42页 |
§2.6.2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第42页 |
§2.6.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42页 |
§2.7 高温下钢筋材料力学性能 | 第42-44页 |
§2.7.1 屈服强度 | 第42-43页 |
§2.7.2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 第43页 |
§2.7.3 应力-应变关系 | 第43-44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3章 不锈钢圆柱头栓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研究 | 第47-65页 |
§3.1 概述 | 第47页 |
§3.2 圆柱头栓钉抗剪承载力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3.3 不锈钢圆柱头栓钉连接件推出试验 | 第48-56页 |
§3.3.1 推出试验试件的设计 | 第48-49页 |
§3.3.2 推出试验试件的加工制作 | 第49-50页 |
§3.3.3 试验装置与测量仪器 | 第50-51页 |
§3.3.4 试验过程 | 第51-52页 |
§3.3.5 试验现象 | 第52-54页 |
§3.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3.3.7 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55-56页 |
§3.4 常温下不锈钢圆柱头栓钉抗剪承载力数值模拟 | 第56-62页 |
§3.4.1 概述 | 第56页 |
§3.4.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3.4.3 材料力学性能模型 | 第57-58页 |
§3.4.4 相互作用的设置 | 第58页 |
§3.4.5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58-59页 |
§3.4.6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59-60页 |
§3.4.7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 第60-61页 |
§3.4.8 不同直径不锈钢圆柱头栓钉抗剪承载力分析 | 第61-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第4章 矩形截面不锈钢组合梁抗火性能数值模拟方法 | 第65-81页 |
§4.1 概述 | 第65页 |
§4.2 热力耦合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4.3 常温下不锈钢组合梁极限承载力分析模型 | 第66-70页 |
§4.3.1 不锈钢组合梁受力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67页 |
§4.3.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4.3.3 材料力学性能模型 | 第68页 |
§4.3.4 相互作用的设置 | 第68-69页 |
§4.3.5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 第69-70页 |
§4.3.6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 第70页 |
§4.4 不锈钢组合梁温度场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0-72页 |
§4.4.1 材料热工性能参数 | 第70-71页 |
§4.4.2 相互作用设置与单元类型 | 第71-72页 |
§4.5 不锈钢组合梁抗火性能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72页 |
§4.5.1 材料力学性能模型 | 第72页 |
§4.5.2 分析步设置 | 第72页 |
§4.6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 第72-78页 |
§4.6.1 常温下组合梁承载力分析模型的验证 | 第74页 |
§4.6.2 温度场分析模型的验证 | 第74-76页 |
§4.6.3 抗火性能分析模型的验证 | 第76-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第5章 矩形截面不锈钢组合梁抗火性能参数化分析 | 第81-105页 |
§5.1 概述 | 第81页 |
§5.2 单参数影响分析 | 第81-96页 |
§5.2.1 荷载形式 | 第83-85页 |
§5.2.2 荷载比n | 第85-87页 |
§5.2.3 混凝土板厚度h_c | 第87-90页 |
§5.2.4 混凝土板翼缘宽度b_c | 第90-91页 |
§5.2.5 混凝土板纵向钢筋配筋率 | 第91-92页 |
§5.2.6 不锈钢梁高度h_s | 第92-94页 |
§5.2.7 不锈钢梁宽度b_s | 第94-95页 |
§5.2.8 跨度L | 第95-96页 |
§5.3 荷载比与其他影响因素的耦合分析 | 第96-102页 |
§5.3.1 荷载比n与混凝土板厚度h_c的耦合分析 | 第97-98页 |
§5.3.2 荷载比n与不锈钢梁高度h_s的耦合分析 | 第98-100页 |
§5.3.3 荷载比n与跨度L的耦合分析 | 第100-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第6章 矩形截面不锈钢组合梁抗火设计理论 | 第105-119页 |
§6.1 概述 | 第105页 |
§6.2 矩形截面不锈钢组合梁温度场的简化计算方法 | 第105-107页 |
§6.2.1 矩形截面不锈钢梁升温计算 | 第105-107页 |
§6.2.2 混凝土板温度 | 第107页 |
§6.3 火灾下普通结构钢组合梁临界温度计算方法 | 第107-110页 |
§6.4 火灾下矩形截面不锈钢组合梁临界温度计算方法 | 第110-118页 |
§6.4.1 引言 | 第110页 |
§6.4.2 温度附加弯矩对火灾下不锈钢组合梁临界温度计算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4.3 火灾下普通结构钢组合梁临界温度计算方法的修正 | 第111-115页 |
§6.4.4 火灾下不锈钢组合梁临界温度的修正结果 | 第115-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7.1 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