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发展趋势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人格权财产利益概述 | 第15-21页 |
2.1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概念 | 第15-17页 |
2.1.1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内涵 | 第15页 |
2.1.2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特征 | 第15-17页 |
2.1.3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性质 | 第17页 |
2.2 人格权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2.2.2 发展趋势 | 第18页 |
2.3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3.1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哲学基础 | 第18-19页 |
2.3.2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经济学基础 | 第19页 |
2.3.3 人格权财产利益的法学基础 | 第19-21页 |
3 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1-25页 |
3.1 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现状 | 第21页 |
3.1.1 立法现状 | 第21页 |
3.1.2 司法现状 | 第21页 |
3.2 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权利内容不健全 | 第21-23页 |
3.2.1 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界定不明确 | 第21-22页 |
3.2.2 人格权商品化的权利属性模糊 | 第22-23页 |
3.3 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权利救济不完善 | 第23-25页 |
3.3.1 人格权财产利益侵权行为认定标准不统一 | 第23-24页 |
3.3.2 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标准不统一 | 第24-25页 |
4 国外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制度及借鉴 | 第25-29页 |
4.1 德国法律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25-26页 |
4.1.1 德国人格权的发展及对财产利益的扩充 | 第25页 |
4.1.2 一般人格权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25-26页 |
4.2 美国公开权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26页 |
4.2.1 美国公开权的起源与理论基础 | 第26页 |
4.2.2 公开权对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保护 | 第26页 |
4.3 德国与美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制度的差异 | 第26-28页 |
4.3.1 权利主客体范围的差异 | 第26-27页 |
4.3.2 侵权救济适用损害赔偿方式的差异 | 第27-28页 |
4.4 国外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制度的启示 | 第28-29页 |
4.4.1 拓宽人格权保护利益的范围 | 第28页 |
4.4.2 明确人格权的民法保护模式 | 第28-29页 |
5 完善我国人格权财产利益保护的对策 | 第29-35页 |
5.1 明确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之间的界定 | 第29-30页 |
5.1.1 细化隐私权的法律规定 | 第29页 |
5.1.2 单独规定个人信息权 | 第29-30页 |
5.2 确立人格权商品化的权利属性 | 第30-32页 |
5.2.1 确立人格权商品化财产性价值 | 第30页 |
5.2.2 允许人格权商品化转让和许可使用 | 第30-31页 |
5.2.3 允许人格权商品化继承 | 第31-32页 |
5.3 完善人格权财产利益侵权的构成要件认定 | 第32-33页 |
5.3.1 明确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侵权归责原则 | 第32页 |
5.3.2 明确人格权财产利益的侵权行为 | 第32-33页 |
5.4 完善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 | 第33-35页 |
5.4.1 厘清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范围 | 第33页 |
5.4.2 细化人格权财产利益损害赔偿金额规定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后记 | 第38-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