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2页 |
1.1 高分子微球材料 | 第11页 |
1.2 高分子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1-12页 |
1.3 聚倍半硅氧烷 | 第12-16页 |
1.3.1 聚倍半硅氧烷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3.2 聚倍半硅氧烷微球 | 第14-16页 |
1.4 聚倍半硅氧烷微球官能化 | 第16-20页 |
1.4.1 物理法 | 第17-18页 |
1.4.2 化学法 | 第18-20页 |
1.5 聚倍半硅氧烷微球应用 | 第20-24页 |
1.5.1 在生物医学领域 | 第20-22页 |
1.5.2 作为吸附材料 | 第22页 |
1.5.3 作为塑料的添加剂 | 第22-23页 |
1.5.4 作为光散射材料 | 第23-24页 |
1.6 光散射材料综述 | 第24-27页 |
1.6.1 光扩散基材 | 第26页 |
1.6.2 光扩散粒子 | 第26-27页 |
1.7 光散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1.7.1 散射光强度 | 第27-29页 |
1.7.2 散射光雾度 | 第29-30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以及主要内容 | 第30页 |
1.9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第30-32页 |
第2章 种子法制备环氧基和氨基官能团包覆PPSQ微球 | 第32-79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2页 |
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1.3 聚苯基硅微球制备机理 | 第33页 |
2.1.4 聚苯基硅微球制备过程 | 第33-34页 |
2.1.5 微球的处理与干燥工艺 | 第34-35页 |
2.2 测试与表征 | 第35-37页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5页 |
2.2.2 粒径大小及分布 | 第35页 |
2.2.3 差式扫描量热仪(DSC) | 第35-36页 |
2.2.4 热重分析仪(TGA) | 第36页 |
2.2.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6页 |
2.2.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6页 |
2.2.7 Si29共振波谱仪 | 第36-37页 |
2.2.8 分子量测试 | 第37页 |
2.2.9 微球表面Zeta电位 | 第37页 |
2.2.10 有机硅微球成分分析 | 第3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7-77页 |
2.3.1 纯苯基硅微球的制备 | 第37-48页 |
2.3.2 环氧基官能团包覆PPSQ微球制备 | 第48-63页 |
2.3.3 氨基官能团包覆PPSQ微球的制备 | 第63-7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3章 环氧基和氨基官能团包覆PPSQ微球在聚碳酸酯中的应用 | 第79-104页 |
3.1 引言 | 第79-80页 |
3.2 光扩散基本理论 | 第80-82页 |
3.2.1 单个粒子的光散射 | 第80-81页 |
3.2.2 多个粒子的光散射 | 第81-8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82页 |
3.3.1 实验主要试剂 | 第82页 |
3.3.2 实验主要设备 | 第82页 |
3.4 PC/有机硅微球复合材料 | 第82-88页 |
3.4.1 有机硅微球制备 | 第82-84页 |
3.4.2 PC/有机硅微球复合材料制备 | 第84页 |
3.4.3 PA6/有机硅微球复合材料制备 | 第84-85页 |
3.4.4 PC/有机硅微球复合材料表征 | 第85-88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3页 |
3.5.1 PC/有机硅微球复合材料断面形貌分析 | 第88-89页 |
3.5.2 复合材料中有机硅微球分散机理分析 | 第89-94页 |
3.5.3 复合材料光散射性能 | 第94-97页 |
3.5.4 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 | 第97-98页 |
3.5.5 复合材料流变性能 | 第98-100页 |
3.5.6 复合材料动态热机械性能 | 第100-102页 |
3.5.7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分析 | 第102-10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