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二维液相色谱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 二维液相色谱系统的维度选择 | 第14-15页 |
1.2.1 分离机制的选择 | 第14页 |
1.2.2 二维液相色谱的正交性评价 | 第14-15页 |
1.2.3 二维液相色谱体系的方法开发 | 第15页 |
1.3 二维液相色谱联用体系的溶剂兼容性问题 | 第15-17页 |
1.3.1 溶剂的洗脱强度不同的问题 | 第15-16页 |
1.3.2 溶剂的粘度不同 | 第16页 |
1.3.3 第一维溶剂与第二维色谱柱不匹配 | 第16-17页 |
1.4 溶剂兼容性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17-20页 |
1.4.1 正反相联用接口技术在二维液相色谱体系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1.5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有机溶剂对反相色谱行为影响的研究 | 第22-5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仪器、材料及试剂 | 第22-23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第23-25页 |
2.3.1 溶剂系统的设计与选择 | 第25页 |
2.3.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4 有机溶剂对反相色谱行为的影响 | 第25-38页 |
2.4.1 可与水混溶的极性溶剂 | 第26-30页 |
2.4.2 不与水混溶的弱极性有机溶剂 | 第30-33页 |
2.4.3 非水溶性中等极性有机溶剂 | 第33-35页 |
2.4.4 与水互溶的弱极性溶剂 | 第35-36页 |
2.4.5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2.5 常用正相溶剂体系对反相色谱行为的影响 | 第38-45页 |
2.5.1 不同的混合溶剂体系 | 第39-42页 |
2.5.2 相同溶剂体系的不同溶剂配比研究 | 第42-45页 |
2.6 温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2.7 正己烷溶剂体系在反相色谱中的适应性研究 | 第47-52页 |
2.7.1 不同流动相溶剂体系 | 第47-48页 |
2.7.2 不同初始流动相 | 第48-50页 |
2.7.3 不同反相固定相种类 | 第50-52页 |
2.8 有机溶剂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中的保留行为考察 | 第52-53页 |
2.9 基于非极性溶剂保留行为构建新型NPLC×RPLC联用体系 | 第53-55页 |
2.9.1 药材提取物准备 | 第53-54页 |
2.9.2 蟾酥的离线NPLC×RPLC二维液相色谱分析 | 第54-55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NPLC×RPLC二维制备液相色谱新方法的构建和应用 | 第57-76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57-58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7-58页 |
3.3 NPLC×RPLC二维制备液相色谱新方法的正相溶剂系统考察 | 第58-61页 |
3.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8页 |
3.3.2 不同溶剂体系对制备反相色谱行为的影响 | 第58-61页 |
3.4 NPLC×RPLC新型离线二维制备色谱分离蟾酥成分 | 第61-62页 |
3.5 蟾酥中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 | 第62-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深海宏基因组克隆子4-1的NPLC×RPLC二维色谱制备分离 | 第76-94页 |
4.1 引言 | 第76页 |
4.2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 第76-77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76页 |
4.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76-77页 |
4.3 菌株发酵方法 | 第77-78页 |
4.3.1 LB液体培养基配制方法 | 第77页 |
4.3.2 菌种的活化 | 第77-78页 |
4.3.3 发酵液的制备 | 第78页 |
4.4 供试品深海宏基因组克隆子4-1提取物的制备 | 第78页 |
4.5 基于正反相二维制备新方法的深海宏基因组克隆子4-1代谢产物研究 | 第78-80页 |
4.6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80-9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附录1 蟾酥的化合物核磁图 | 第102-116页 |
附录2 克隆子4-1化合物核磁图 | 第116-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