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6页 |
1.1 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第18-21页 |
1.1.1 分子影像技术的概述 | 第18页 |
1.1.2 核医学显像技术的应用与优势 | 第18-20页 |
1.1.3 核分子影像学的成像设备与原理 | 第20-21页 |
1.2 急性心肌梗死与心肌炎症的关系 | 第21页 |
1.3 放射性核素显像与心肌炎症 | 第21-22页 |
1.4 TSPO的概述 | 第22-23页 |
1.4.1 TSPO的结构 | 第22页 |
1.4.2 TSPO的配体 | 第22-23页 |
1.4.3 TSPO的功能 | 第23页 |
1.5 TSPO与心肌炎症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7 研究优势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第二章 ~(99m)Tc-CB86的标记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6-33页 |
2.1 材料 | 第26-27页 |
2.1.1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26页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6-27页 |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2 方法 | 第27-29页 |
2.2.1 放射性示踪剂~(99m)Tc-CB86的制备 | 第27-29页 |
2.2.2 研究标记物体外稳定性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2.3.1、HPLC分析标记物~(99m)Tc-CB86 | 第29-30页 |
2.3.2、测定标记物在生理盐水及大鼠血清中的稳定性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及模型成功的判定 | 第33-37页 |
3.1 动物模型制备 | 第33-34页 |
3.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3页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3.2 模型成功的判定 | 第34-35页 |
3.3 讨论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大鼠心梗后PET-CT显像与SPECT-CT显像 | 第37-39页 |
4.1 MicroPET-CT显像 | 第37页 |
4.2 MicroSPECT-CT显像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4.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99m)Tc-CB86在模型鼠心肌表达情况及生物分布 | 第39-49页 |
5.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39页 |
5.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9页 |
5.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9-41页 |
5.3.1 免疫组化、HE染色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39-41页 |
5.4 方法 | 第41-44页 |
5.4.1 模型鼠心肌TTC染色与autoradiography | 第41页 |
5.4.2 模型鼠生物分布 | 第41页 |
5.4.3 模型鼠心肌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Anti-PBR) | 第41-44页 |
5.5 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5.5.1 模型鼠心肌TTC染色与autoradiography对比 | 第44-45页 |
5.5.2 模型鼠生物分布 | 第45-46页 |
5.5.3 模型鼠心肌HE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Anti-PBR) | 第46-47页 |
5.6 讨论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综述 | 第53-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