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4页 |
1.1 仿生自组装超分子的设计和应用 | 第15-25页 |
1.1.1 超分子仿生自组装概述 | 第15-23页 |
1.1.2 仿生自组装超分子的应用 | 第23-25页 |
1.2 氢键与超分子自组装 | 第25-32页 |
1.2.1 以酰胺为基础的氢键自组装 | 第26-28页 |
1.2.2 以巴比妥酸和三聚氰胺为基础的氢键自组装 | 第28-32页 |
1.3 荧光分子传感中的信号响应模式 | 第32-41页 |
1.3.1 荧光强度变化模式 | 第32-37页 |
1.3.2 比率荧光响应模式 | 第37-41页 |
1.4 论文设想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44-58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44页 |
2.2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2.3 相关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4-58页 |
2.3.1 DBA2Pd-Mel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46页 |
2.3.2 ITC-VA的合成与表征 | 第46-47页 |
2.3.3 ISO-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47-48页 |
2.3.4 PBA-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48-49页 |
2.3.5 NFA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0页 |
2.3.6 FITC-NF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0-51页 |
2.3.7 RITC-NF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2页 |
2.3.8 CHR-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2-53页 |
2.3.9 Co-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3-54页 |
2.3.10 An-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4-55页 |
2.3.11 Py-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5-56页 |
2.3.12 DM-BA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57页 |
2.3.13 三聚氰胺Mel的结构式 | 第57页 |
2.3.14 胸苷酸二钠dTMP的结构式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具有多重比率荧光响应的超分子传感体系 | 第58-75页 |
3.1 前言 | 第58-59页 |
3.2 超分子自组装网络DAR的构建 | 第59-63页 |
3.2.1 超分子自组装网络DAR的制备 | 第59-62页 |
3.2.2 超分子自组装网络DAR的光谱考察 | 第62-63页 |
3.3 超分子自组装网络DAR对氨基酸的识别 | 第63-74页 |
3.3.1 超分子自组装网络DAR对半胱氨酸的响应 | 第63-64页 |
3.3.2 pH对识别效应的影响 | 第64-66页 |
3.3.3 响应时间考察 | 第66-68页 |
3.3.4 浓度响应考察 | 第68-71页 |
3.3.5 选择性实验 | 第71-72页 |
3.3.6 传感机理探究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多重比率响应用于同系目标物的辨别与定量的尝试 | 第75-84页 |
4.1 前言 | 第75页 |
4.2 同系物的分辨性识别 | 第75-81页 |
4.2.1 不同含巯基物种的浓度响应曲线 | 第75-80页 |
4.2.2 同浓度含巯基物种的区分性比率荧光响应 | 第80-81页 |
4.3 含巯基物种的辨别与定量 | 第81-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4-85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附录 | 第94-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