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人工构建的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动力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生物学背景第10-18页
    1.1 细菌的群体感应第10-14页
        1.1.1 革兰氏阴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0-12页
        1.1.2 革兰氏阳性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2-13页
        1.1.3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共有的群体感应系统第13页
        1.1.4 其他群体感应系统第13-14页
    1.2 合成生物学的介绍第14-15页
    1.3 人工构建的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实验研究第15-17页
    1.4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前人模型研究第18-42页
    2.1 研究方法第18-22页
        2.1.1 质量作用定律第18-19页
        2.1.2 米氏方程和希尔函数第19-20页
        2.1.3 信号网络模型的构建第20-22页
    2.2 群体感应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第22-40页
        2.2.1 革兰氏阴性菌中的群体感应模型第22-29页
        2.2.2 革兰氏阳性菌中的群体感应模型第29-31页
        2.2.3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共有的群体感应模型第31-33页
        2.2.4 人工构建的群体感应系统模型第33-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调控细胞浓度的群体感应模型研究第42-58页
    3.1 实验背景第42-43页
    3.2 信号通路第43-46页
    3.3 数学模型第46-53页
        3.3.1 野生大肠杆菌中的数学模型第46-47页
        3.3.2 大肠杆菌中人工构建的群体感应系统建模第47-53页
    3.4 模拟结果及实验验证第53-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四章 模型动力学分析第58-74页
    4.1 不同IPTG浓度下各组分变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58-64页
        4.1.1 IPTG浓度为1000μM时的各组分的变化第58-62页
        4.1.2 IPTG为20μM时的主要组分的变化第62-64页
    4.2 IPTG的最优诱导浓度第64-67页
    4.3 AHL通透性讨论第67-71页
    4.4 RBS效率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第71-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4-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致谢第84-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谱学技术在生物组织中的应用初探
下一篇:Fe3O4@SiO2-NH2纳米颗粒的亚慢性生物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