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和小麦根系对PAHs的吸持作用及其生物有效性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作物根系对多环芳烃的吸持作用及其生物有效性(代文献综述)第13-23页
    1.1 PAHs概述第14-15页
        1.1.1 PAHs的性质和危害第14页
        1.1.2 PAHs的来源第14-15页
        1.1.3 土壤中PAHs的污染状况第15页
    1.2 吸持作用概述第15-18页
        1.2.1 吸持/解吸的概念第15-16页
        1.2.2 吸持平衡模型第16-17页
        1.2.3 吸持动力学模型第17页
        1.2.4 PAHs的吸持研究第17-18页
    1.3 植物根系第18-21页
        1.3.1 根系细胞壁第19页
        1.3.2 纤维素第19-20页
        1.3.3 半纤维素第20页
        1.3.4 果胶第20页
        1.3.5 木质素第20-21页
    1.4 生物有效性及其环境学意义第21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大豆和小麦根系对菲的吸持作用及其生物有效性第23-3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2.1.1 供试材料第24页
        2.1.2 试验设计第24-26页
        2.1.3 数据统计分析第26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6-32页
        2.2.1 大豆和小麦根系菲吸持动力学第26-28页
        2.2.2 大豆和小麦根系菲吸持的浓度依赖性第28-30页
        2.2.3 大豆和小麦根系吸持的菲的解吸第30-31页
        2.2.4 大豆和小麦根系吸持菲的生物有效性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大豆和小麦根系及组分对菲的吸持作用与生物有效性第33-4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3.1.1 供试材料第34页
        3.1.2 试验设计第34-35页
        3.1.3 数据统计分析第35-36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6-40页
        3.2.1 根系、细胞壁及各组分菲吸持的浓度依赖性第36-38页
        3.2.2 根、细胞壁及各组分吸持菲的解吸第38-39页
        3.2.3 根、细胞壁及各组分吸持菲的生物有效性第39-40页
    3.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大豆和小麦根系菲吸持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第41-4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2页
        4.1.1 供试材料第42页
        4.1.2 试验设计第42页
        4.1.3 数据统计分析第42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42-46页
        4.2.1 大豆和小麦根系菲吸持的动力学第42-45页
        4.2.2 大豆和小麦根系菲吸持的热力学第45-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五章 大豆和小麦根系对不同PAHs的吸持作用第49-5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0-51页
        5.1.1 供试材料及试剂第50页
        5.1.2 试验设计第50页
        5.1.3 数据统计分析第50-51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51-55页
        5.2.1 大豆和小麦根系对萘、菲、芘的吸持作用第51-52页
        5.2.2 大豆和小麦根系萘、菲、芘吸持差异原因探讨第52-54页
        5.2.3 大豆和小麦根系吸持萘、菲、芘的解吸第54-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7页
全文结论第67-69页
论文创新点第69-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对火电厂高氨氮废水的脱氮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开源WebGIS的江苏省农产品产地污染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