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分子分型与主要耐药基因双重PCR检测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34页 |
第一章 食源性致病菌:副溶血弧菌 | 第14-34页 |
1 副溶血弧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20页 |
·形态及培养特性 | 第14-15页 |
·致病性与致病因子 | 第15-20页 |
·致病性 | 第15页 |
·致病因子 | 第15-20页 |
·耐热性溶血毒素TDH | 第15-17页 |
·耐热直接溶血相关毒素TRH | 第17页 |
·尿素酶 | 第17-18页 |
·Ⅲ型分泌系统 | 第18-19页 |
·其他致病因子 | 第19-20页 |
2 副溶血弧菌的污染和副溶血弧菌病的流行 | 第20-22页 |
·副溶血弧菌在海产品中的污染 | 第20页 |
·副溶血弧菌的流行情况 | 第20-22页 |
3 副溶血弧菌的耐药性 | 第22-23页 |
4 副溶血弧菌检测技术 | 第23-29页 |
·传统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快速检测方法 | 第24-29页 |
·PCR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单一PCR | 第24-25页 |
·多重PCR | 第25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25-26页 |
·其他检测方法 | 第26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26-29页 |
·ELISA检测法 | 第26-27页 |
·应用新型免疫传感器 | 第27-28页 |
·环-媒恒温基因扩增技术 | 第28-29页 |
5 分子分型技术 | 第29-33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片段 | 第29-30页 |
·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PCR | 第30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 第30-31页 |
·核糖体分型技术 | 第31页 |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技术 | 第31-32页 |
·多位点序列分型 | 第32-33页 |
6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4-63页 |
第二章 副溶血弧菌的分子分型 | 第35-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1页 |
·材料 | 第36-38页 |
·菌株 | 第36-38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38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8-39页 |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9页 |
·PCR扩增 | 第39-40页 |
·测序 | 第40页 |
·数据整理 | 第40-41页 |
·序列编辑和拼接 | 第40页 |
·等位基因与序列型 | 第40页 |
·多态性分析 | 第40-41页 |
·克隆群、组和单体分析 | 第41页 |
·进化树构建 | 第41页 |
2 结果 | 第41-51页 |
·多态性分析 | 第41-42页 |
·副溶血弧菌的序列型分析 | 第42页 |
·副溶血弧菌的克隆群、组和单型 | 第42-47页 |
·副溶血弧菌分子进化分析 | 第47-49页 |
·RECA基因的进化树及BLAST结果 | 第49-51页 |
3 讨论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副溶血弧菌主要耐药基因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54-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8页 |
·材料 | 第55页 |
·菌株 | 第5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5页 |
·细菌DNA的提取 | 第55页 |
·阳性菌株的筛选 | 第55-56页 |
·双重PCR体系的建立 | 第56-58页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6页 |
·PCR反应体系及条件 | 第56-57页 |
·割胶回收与测序验证 | 第57-58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58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58页 |
·副溶血弧菌分离菌主要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确证 | 第58页 |
2 结果 | 第58-62页 |
·多重PCR体系 | 第58-60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60-61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61页 |
·副溶血弧菌分离菌主要耐药基因检测结果确证 | 第61-62页 |
3 讨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