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岭隧道富水破碎带围岩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岩体渗流理论及水力耦合模型分析 | 第21-36页 |
2.1 岩体渗流理论 | 第21-24页 |
2.2 渗流场、应力场的相互影响 | 第24-27页 |
2.3 渗流场和应力场的耦合模型 | 第27-33页 |
2.4 FLAC3D中的流固耦合 | 第33-36页 |
3 小北山1号隧道富水区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65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36-39页 |
3.2 小北山1号隧道富水区数值计算模型 | 第39-42页 |
3.3 不同等级围岩下隧道初期支护效果分析 | 第42-56页 |
3.4 不同开挖工法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56-65页 |
4 注浆加固及破碎带对富水区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88页 |
4.1 注浆圈厚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65-73页 |
4.2 注浆圈渗透系数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73-81页 |
4.3 破碎带倾角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81-88页 |
5 小北山隧道富水破碎带位移监测 | 第88-96页 |
5.1 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 第88页 |
5.2 监测方案及观测点布置 | 第88-94页 |
5.3 监测对比结果分析 | 第94-9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96-99页 |
6.1 结论 | 第96-97页 |
6.2 展望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