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内涵界定 | 第21-29页 |
一、路径的含义 | 第21-22页 |
1.路径的词源分析 | 第21-22页 |
2.路径与途径的关系 | 第22页 |
二、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含义 | 第22-24页 |
1.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23页 |
2.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含义 | 第24-29页 |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含义 | 第24-26页 |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概念界定 | 第26-28页 |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的含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的现状分析 | 第29-36页 |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路径的主要表征 | 第29-30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4页 |
(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 第30-3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 第31-32页 |
(三)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 第32-33页 |
(四)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不统一 | 第33-34页 |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路径的成因分析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36-50页 |
一、明确方向,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 | 第36-39页 |
(一)坚持党的领导 | 第36-37页 |
(二)提高政治站位 | 第37-38页 |
(三)善于谋划全局 | 第38-39页 |
二、靠实主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度 | 第39-41页 |
(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 第39-40页 |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40-41页 |
三、创新方式,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 | 第41-43页 |
(一)抓实“第一课堂” | 第41-42页 |
(二)用活“第二课堂” | 第42-43页 |
四、遵循规律,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 | 第43-50页 |
(一)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 第43-46页 |
(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 | 第46-48页 |
(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 第48-50页 |
第四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优化的实践探索 | 第50-67页 |
一、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 | 第50-53页 |
(一)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领导机制 | 第50-51页 |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监督约束机制 | 第51页 |
(三)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责任追究机制 | 第51-52页 |
(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 | 第52-53页 |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 第53-55页 |
(一)提高教育者的主体认识能力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 第53页 |
(二)提高主体认识能力,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 第53-54页 |
(三)发挥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被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 第54-55页 |
三、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 第55-59页 |
(一)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 | 第55-56页 |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 第56-57页 |
(三)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 第57-58页 |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 第58-59页 |
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发展 | 第59-67页 |
(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 第60-62页 |
(二)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 第62-63页 |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 第63-65页 |
(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支撑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