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城市公园绿地的研究 | 第14-17页 |
1.2.2 可达性的研究 | 第17-19页 |
1.2.3 GIS在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第2章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 | 第22-29页 |
2.1 城市公园绿地 | 第22-25页 |
2.1.1 公园绿地的概念 | 第22页 |
2.1.2 公园绿地的作用 | 第22-24页 |
2.1.3 公园绿地的特征 | 第24-25页 |
2.2 公园绿地可达性 | 第25-29页 |
2.2.1 可达性的概念 | 第25-26页 |
2.2.2 可达性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第3章 基于栅格网络的公园绿地可达性模型研究 | 第29-37页 |
3.1 网络分析法原理 | 第29页 |
3.2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影响因子分析 | 第29-31页 |
3.2.1 影响可达性的因子 | 第29-30页 |
3.2.2 影响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因子 | 第30-31页 |
3.3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影响因子计算 | 第31-33页 |
3.3.1 成本栅格图计算 | 第31-32页 |
3.3.2 道路计算 | 第32-33页 |
3.3.3 人口密度计算 | 第33页 |
3.4 建立分析模型 | 第33-37页 |
3.4.1 技术路线 | 第33页 |
3.4.2 公园绿地可达性模型 | 第33-37页 |
3.4.2.1 公园绿地可达性模型建立 | 第33-35页 |
3.4.2.2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概述 | 第35-37页 |
第4章 武汉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 第37-44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7-38页 |
4.2 研究区数据资料概况 | 第38页 |
4.3 研究过程 | 第38-44页 |
4.3.2 建立数据库 | 第38-39页 |
4.3.3 确定相对阻力值 | 第39-40页 |
4.3.4 人口密度等级分布 | 第40-41页 |
4.3.5 确定综合阻力值 | 第41页 |
4.3.6 可达性计算及统计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顾及轨道交通的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 第44-4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5.2 武汉轨道交通现状 | 第44页 |
5.3 研究过程 | 第44-46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8-51页 |
6.1 结论 | 第48-49页 |
6.1.1 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 | 第48页 |
6.1.2 交通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 | 第48-49页 |
6.1.3 所使用的出行方式 | 第49页 |
6.1.4 城市居民 | 第49页 |
6.2 展望 | 第49-51页 |
6.2.1 增加公园出入口 | 第50页 |
6.2.2 合理建设小型公园绿地 | 第50页 |
6.2.3 合理规划发展快速通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