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8-11页 |
| 1.拖拉机图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2.拖拉机图像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3.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第1章 1949年后拖拉机引进与发展史实 | 第11-18页 |
| 1.1 1949 年之前拖拉机的发展状况 | 第11-12页 |
| 1.2 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厂的成立 | 第12-18页 |
| 第2章 新农具:工农联盟与群众教育 | 第18-30页 |
| 2.1 创作《拖拉机》 | 第18-20页 |
| 2.2 拖拉机图像与新农村构建 | 第20-22页 |
| 2.3 拖拉机图像与群众教育 | 第22-24页 |
| 2.4 《农民和拖拉机》的图像与文本 | 第24-30页 |
| 第3章 拖拉机与女性形象的结合 | 第30-44页 |
| 3.1 历史的延续:“女拖拉机手图像”的历史与成因 | 第30-32页 |
| 3.2 女拖拉机手图像的模式分析 | 第32-41页 |
| 3.2.1 女拖拉机手自主意识的觉醒 | 第33-35页 |
| 3.2.2 女拖拉机手与英雄形象的组合 | 第35-37页 |
| 3.2.3 少数民族女拖拉机手形象的组合 | 第37-39页 |
| 3.2.4 拖拉机与女儿童形象的组合 | 第39-41页 |
| 3.3 农业生产中女性地位的提高 | 第41-44页 |
| 第4章 拖拉机图像与合作化运动 | 第44-52页 |
| 4.1 合作化道路的不断推进 | 第44-46页 |
| 4.2 拖拉机图像与人民公社运动 | 第46-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 图录 | 第56-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