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9页 |
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研究的源起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现状 | 第12-14页 |
·过分注重"面子"工程,求大求新 | 第12-13页 |
·特色不够明显,个性不够突出 | 第13页 |
·校园景观整体失调 | 第13页 |
·缺乏与城市的整合、共荣、渗透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4-17页 |
·国外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手段 | 第17-18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8-19页 |
2 高校校园景观的历史演变 | 第19-24页 |
·西方高校校园景观的历史演变 | 第19-22页 |
·欧洲中世纪"封闭型"的校园景观 | 第19-20页 |
·18-19世纪北美"开敞分散型"校园景观 | 第20-21页 |
·现代"多元开放型"校园景观 | 第21-22页 |
·中国高校校园景观的历史演变 | 第22-24页 |
·古代"朴素型"校园景观 | 第22页 |
·近代"传统型"校园景观 | 第22-23页 |
·建国初"复制型"校园景观 | 第23-24页 |
·现代"特色化"校园景观 | 第24页 |
3 校园人文景观解读 | 第24-37页 |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形成 | 第24-26页 |
·人文景观的提出与概念 | 第24-25页 |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形成 | 第25-26页 |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构成 | 第26-32页 |
·校园建筑景观 | 第26-28页 |
·校园植物景观 | 第28-29页 |
·校园小品景观 | 第29-32页 |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意义 | 第32页 |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作用 | 第32-37页 |
·反映城市及社会的文化 | 第32-33页 |
·传承校园的历史文脉 | 第33-34页 |
·体现校园的教育功能 | 第34-36页 |
·增长见识功能 | 第34-35页 |
·心理调节功能 | 第35页 |
·审美教育功能 | 第35页 |
·道德潜化功能 | 第35-36页 |
·情感激励功能 | 第36页 |
·表达校园的开放形象 | 第36-37页 |
·营造校园的生活舞台 | 第37页 |
4 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理念 | 第37-49页 |
·发扬延伸地域精神 | 第37-39页 |
·尊重校园历史文脉 | 第39-45页 |
·老校区 | 第40-42页 |
·挖掘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积淀 | 第40页 |
·保留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场所 | 第40-42页 |
·新校区 | 第42-45页 |
·增强与老校区的文化联系 | 第42-44页 |
·注重校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 第44-45页 |
·突出校园个性特色 | 第45-46页 |
·注重校园景观细部 | 第46-48页 |
·空间尺度 | 第46页 |
·设施 | 第46-47页 |
·道路 | 第47-48页 |
·创造绿色生态校园 | 第48-49页 |
5 杭州高校校园人文景观的典型案例及分析 | 第49-62页 |
·利用水系贯穿整体校园人文景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 | 第49-56页 |
·校园概况 | 第50页 |
·设计理念 | 第50-51页 |
·景观格局 | 第51页 |
·公共绿地与核心水体 | 第51-52页 |
·建筑景观 | 第52-55页 |
·生态景观 | 第5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5-56页 |
·以个性化的建筑景观营造校园人文景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 第56-62页 |
·校园概况 | 第56-57页 |
·总体格局 | 第57页 |
·重造自然 | 第57-58页 |
·个性建筑 | 第58-61页 |
·环保材料 | 第61页 |
·人文景观小空间 | 第61-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插图目录及出处 | 第67-71页 |
作者简历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