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TCP拥塞控制协议的发展 | 第12页 |
1.2.2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TCP拥塞控制协议和可用带宽测量的研究 | 第15-25页 |
2.1 相关网络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时延 | 第15页 |
2.1.2 带宽 | 第15-16页 |
2.1.3 丢包 | 第16页 |
2.2 拥塞控制算法 | 第16-21页 |
2.2.1 基于隐式检测的拥塞控制方法 | 第17页 |
2.2.2 TCP拥塞控制的基本核心算法 | 第17-19页 |
2.2.3 Linux中代表TCP拥塞控制算法分析 | 第19-21页 |
2.3 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 第21-24页 |
2.3.1 主动测量与被动测量 | 第21-22页 |
2.3.2 可用带宽测量模型 | 第22页 |
2.3.3 PRM模型下的代表方法分析 | 第22-24页 |
2.4 可编程设备iRouter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测量值反馈的Pathchirp-R方法 | 第25-49页 |
3.1 Pathchirp可用带宽测量算法 | 第25-29页 |
3.1.1 Pathchirp算法的指数间隔 | 第25页 |
3.1.2 Pathchirp算法的加权平均 | 第25-26页 |
3.1.3 Pathchirp算法的离群区间 | 第26-27页 |
3.1.4 Pathchirp算法的收敛机制 | 第27-28页 |
3.1.5 Pathchirp算法的不足 | 第28-29页 |
3.2 基于测量值反馈的Pathchirp-R改进算法 | 第29-31页 |
3.2.1 Pathchirp-R算法收敛的原理 | 第29-30页 |
3.2.2 Pathchirp-R算法收敛的区间划分 | 第30-31页 |
3.3 基于iRouter的Pathchirp-R方法实现 | 第31-36页 |
3.3.1 使用iRouter设备进行时延测量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3.3.2 iRouter测量原理 | 第32-34页 |
3.3.3 可用带宽的测量方法 | 第34-35页 |
3.3.4 发送速率的测量方法 | 第35-36页 |
3.4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案 | 第36-40页 |
3.4.1 UM | 第37-38页 |
3.4.2 UA | 第38-40页 |
3.5 实验分析 | 第40-47页 |
3.5.1 链路时延测量分析 | 第40页 |
3.5.2 可用带宽测量参数调整 | 第40-42页 |
3.5.3 可用带宽测量稳定性 | 第42-44页 |
3.5.4 可用带宽的测量准确度和收敛速度对比 | 第44-45页 |
3.5.5 可用带宽测量对链路中各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基于精确测量的TCP拥塞控制方法Cubic-M | 第49-69页 |
4.1 Cubic拥塞控制机制 | 第49-54页 |
4.1.1 Cubic的基本思想 | 第49-52页 |
4.1.2 Cubic的拥塞控制分析 | 第52-53页 |
4.1.3 Cubic协议的不足 | 第53-54页 |
4.2 基于可用带宽精确测量的Cubic-M改进拥塞控制机制 | 第54-58页 |
4.2.1 基于BDP和cwnd的慢启动阈值机制 | 第55-56页 |
4.2.2 基于发送速率和可用带宽的拥塞区分机制 | 第56-57页 |
4.2.3 基于BDP的拥塞窗口调整机制 | 第57-58页 |
4.3 Cubic-M方法的带内实现 | 第58-60页 |
4.3.1 发送端发送测量报文 | 第58-59页 |
4.3.2 接收端获得测量结果 | 第59页 |
4.3.3 接收端构造测量结果报文 | 第59页 |
4.3.4 发送端解析测量 | 第59页 |
4.3.5 发送端根据测量结果调整cwnd | 第59-60页 |
4.4 实验分析 | 第60-68页 |
4.4.1 实验环境 | 第60-62页 |
4.4.2 不同RTT和随机丢包率下的拥塞控制效果 | 第62-64页 |
4.4.3 与其他拥塞控制算法效果对比 | 第64-66页 |
4.4.4 算法公平性效果对比 | 第66-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