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1-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双性同体”性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双性同体”的起源与流变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期待 | 第18-21页 |
第三节 《红楼梦》男性形象的女性化 | 第21-24页 |
第四节 《红楼梦》女性形象的男性化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红楼梦》人物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 第27-45页 |
第一节 王熙凤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 第27-30页 |
一、王熙凤的男性气质 | 第27-29页 |
二、王熙凤的女性气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探春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 第30-35页 |
一、探春的男性气质 | 第30-34页 |
二、探春的女性气质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林黛玉性格心理的“双性同体”性 | 第35-45页 |
一、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 第35-41页 |
二、林黛玉的女性气质 | 第41-45页 |
第三章 《红楼梦》叙事者的“双性同体”性 | 第45-58页 |
第一节 作为叙事者“石头”的“双性同体”性 | 第45-50页 |
第二节 作者曹雪芹的“双性同体”性 | 第50-53页 |
一、曹雪芹“双性同体”性的思维方式 | 第50-51页 |
二、曹雪芹对女性价值的肯定与赞扬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在《红楼梦》叙事中的作用 | 第53-58页 |
一、宝黛关系中“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 | 第53-55页 |
二、“金玉良缘”关系中“通灵宝玉”的“双性同体”性 | 第55-58页 |
第四章 《红楼梦》叙事策略的“双性同体”性 | 第58-70页 |
第一节 两种性别特点的多重叙事视角的交错 | 第58-65页 |
一、男性化的全知视角叙事 | 第59-60页 |
二、男性化的客观的次知视角叙事 | 第60-63页 |
三、女性化的旁知视角叙事 | 第63-65页 |
第二节 两种性别特点的叙事干预类型的共存 | 第65-70页 |
结论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