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环件轧制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抱辊及极限抱辊力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椭圆度变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大型筒节基础轧制理论及有限元建模 | 第17-33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大型筒节轧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2.2.1 大型筒节轧机基本结构及参数 | 第17-18页 |
2.2.2 筒节轧机工作原理简介 | 第18-19页 |
2.3 大型筒节轧机的工艺路线设定 | 第19-20页 |
2.4 大型筒节轧制稳定性分析 | 第20-21页 |
2.4.1 筒节轧制中质心摆动机理 | 第20页 |
2.4.2 筒节轧制中跑偏机理 | 第20页 |
2.4.3 筒节的塑形失稳机理 | 第20-21页 |
2.5 基础轧制理论 | 第21-24页 |
2.5.1 筒节的咬入条件 | 第21-23页 |
2.5.2 筒节锻透几何模型及公式 | 第23-24页 |
2.6 筒节有限元建模 | 第24-32页 |
2.6.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24-25页 |
2.6.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25-26页 |
2.6.3 接触分析 | 第26-27页 |
2.6.4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27-29页 |
2.6.5 模型提交及计算 | 第29页 |
2.6.6 有限元仿真结果分析 | 第29-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筒节极限抱辊力的推导 | 第33-5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筒节极限抱辊力的解析 | 第33-45页 |
3.2.1 筒节重力所引起的弯矩 | 第34-36页 |
3.2.2 轧制变形引起的弯矩 | 第36-38页 |
3.2.3 抱辊力对筒节的弯矩 | 第38-42页 |
3.2.4 筒节的极限抱辊力公式 | 第42-43页 |
3.2.5 极限抱辊力的求解 | 第43-45页 |
3.3 极限液压缸力的静力学模拟 | 第45-49页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页 |
3.3.2 极限液压缸力的结果提取 | 第46-47页 |
3.3.3 极限液压缸力有限元模拟结果 | 第47-49页 |
3.4 力控模式下液压缸力与抱辊力的关系 | 第49-52页 |
3.4.1 筒节力臂系数 | 第49-51页 |
3.4.2 力臂系数对抱辊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 液压缸力解析和有限元结构结果对比及公式修正 | 第52-54页 |
3.5.1 极限抱辊力解析与有限元对比 | 第52-53页 |
3.5.2 极限抱辊力公式的修正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椭圆度分析 | 第55-72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工艺参数对筒节椭圆度影响 | 第55-59页 |
4.2.1 外径尺寸对椭圆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 轧制温度对椭圆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3 轧制速度对椭圆度的影响 | 第57页 |
4.2.4 筒坯壁厚对椭圆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5 单圈压下量对圆度控制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 位控模式下筒节椭圆度工艺分析 | 第59-66页 |
4.3.1 位控模式抱辊中心理想轨迹曲线数学模型 | 第59-62页 |
4.3.2 位控模式下椭圆度分析 | 第62-63页 |
4.3.3 低温矫圆阶段椭圆度分析 | 第63-66页 |
4.4 力控模式下筒节椭圆度工艺分析 | 第66-67页 |
4.4.1 力控模式下桁架下铰点受力分析 | 第66页 |
4.4.2 力控模式下筒节椭圆度工艺研究 | 第66-67页 |
4.5 先力控后位控轧制椭圆度工艺分析 | 第67-68页 |
4.6 椭圆度在线测量方法 | 第68-71页 |
4.6.1 液压缸伸出量与两侧抱辊中心坐标的关系 | 第69-70页 |
4.6.2 椭圆度测量方法及意义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