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 1.2 木质生物质 | 第14页 | 
| 1.3 木质素 | 第14-18页 | 
| 1.3.1 木质素简介 | 第14-15页 | 
| 1.3.2 木质素结构 | 第15-16页 | 
| 1.3.3 木质素分离方法 | 第16-18页 | 
| 1.3.4 木质素的应用 | 第18页 | 
| 1.4 低共熔溶剂及其在生物质预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4.1 低共熔溶剂概念及性质 | 第18页 | 
| 1.4.2 低共熔溶剂在生物质预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3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 第2章 低共熔溶剂体系中竹柳木质素溶出规律研究 | 第23-33页 | 
| 2.1 实验部分 | 第23-26页 | 
| 2.1.1 实验原材料 | 第23-24页 | 
| 2.1.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 2.1.2.1 竹柳原料化学组成分析 | 第24页 | 
| 2.1.2.2 低共熔溶剂的准备 | 第24页 | 
| 2.1.2.3 低共熔溶剂分离提取木质素 | 第24-26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 2.2.0 竹柳生物质化学组分分析 | 第26-27页 | 
| 2.2.1 低共熔溶剂的种类与反应温度对竹柳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第27-29页 | 
| 2.2.2 氯化胆碱与乳酸的摩尔比对竹柳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第29-30页 | 
| 2.2.3 低共熔溶剂处理时间对竹柳木质素提取的影响 | 第30-3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低共熔溶剂对竹柳原料分离组分的影响 | 第33-43页 | 
| 3.1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3.1.1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3.1.2.1 固体残渣及低共熔溶剂可溶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34-35页 | 
| 3.1.2.2 木质素纯度分析 | 第35页 | 
| 3.1.2.3 木质素的分子量测定 | 第35-36页 | 
| 3.1.2.4 木质素的粒径分析 | 第36页 | 
| 3.1.2.5 木质素元素分析 | 第36页 |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42页 | 
| 3.2.1 固体残渣及低共熔溶剂可溶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 3.2.2 木质素纯度分析 | 第38-39页 | 
| 3.2.3 木质素分子量分析 | 第39-41页 | 
| 3.2.4 木质素粒径分析 | 第41页 | 
| 3.2.5 木质素元素分析 | 第41-42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 第43-53页 | 
| 4.1 木质素结构表征与分析 | 第43-44页 | 
| 4.1.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4.1.2 ~(13)C-NMR碳谱分析 | 第44页 | 
| 4.1.3 ~(31)P-NMR磷谱分析 | 第44页 | 
| 4.1.4 2D-HSQC二维核磁分析 | 第44页 |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4.2.1 木质素红外光谱分析 | 第44-46页 | 
| 4.2.2 木质素碳谱分析 | 第46-47页 | 
| 4.2.3 木质素磷谱分析 | 第47-48页 | 
| 4.2.4 木质素的二维核磁分析 | 第48-5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 第5章 木质素的热化学降解研究 | 第53-65页 | 
| 5.1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5.1.1 热重分析 | 第53页 | 
| 5.1.2 Py-GC/MS分析 | 第53-54页 |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 5.2.1 热重分析 | 第54-56页 | 
| 5.2.2 木质素Py-GC/MS分析 | 第56-63页 | 
| 5.2.2.1 裂解温度对木质素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56-60页 | 
| 5.2.2.2 不同反应条件提取的木质素的热裂解研究 | 第60-6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6页 | 
| 6.3 需要继续研究和改进的问题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 致谢 | 第75-77页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