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全球化背景 | 第12页 |
1.1.2 “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12-13页 |
1.1.3 太平湾具备良好发展态势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4-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3.1 共生理论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1.3.2 城市新区与港区空间布局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2页 |
1.4.1 内容和框架 | 第18-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共生理论与城市新区空间布局研究 | 第22-36页 |
2.1 共生思想与共生城市发展研究 | 第22-25页 |
2.1.1 中西方历史上的理想城市观 | 第22-23页 |
2.1.2 “共生城市”与机械城市的比较 | 第23-25页 |
2.1.3 “共生”设计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核心 | 第25页 |
2.2 共生系统分类研究 | 第25-29页 |
2.2.1 单重共生系统与共生三要素 | 第26-28页 |
2.2.2 多重共生系统与子系统 | 第28-29页 |
2.3 城市新区空间布局共生系统研究 | 第29-36页 |
2.3.1 城市新区外部共生发展研究 | 第29-32页 |
2.3.2 城市新区内部共生发展研究 | 第32页 |
2.3.3 城市新区空间布局共生系统辨析 | 第32-36页 |
第三章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系统构建研究 | 第36-68页 |
3.1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发展条件分析 | 第36-38页 |
3.1.1 区位交通条件 | 第36页 |
3.1.2 政策产业背景 | 第36-38页 |
3.1.3 区域形势挑战 | 第38页 |
3.2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要素研究 | 第38-44页 |
3.2.1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单元选取 | 第38-40页 |
3.2.2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模式演进 | 第40-42页 |
3.2.3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环境分析 | 第42-44页 |
3.3 太平湾港区外部共生系统共生界面构建 | 第44-68页 |
3.3.1 新兴引擎驱动与功能界面构建 | 第44-50页 |
3.3.2 港城可达效应与交通界面构建 | 第50-56页 |
3.3.3 景观格局分析与生态界面构建 | 第56-61页 |
3.3.4 空间效应测度与空间界面构建 | 第61-68页 |
第四章 太平湾港区内部共生系统构建研究 | 第68-94页 |
4.1 太平湾港区内部共生系统现状分析 | 第68-71页 |
4.1.1 太平湾港区内部现状条件 | 第68-69页 |
4.1.2 太平湾港区内部现状问题 | 第69页 |
4.1.3 太平湾港区规划实施滞后 | 第69-71页 |
4.2 太平湾港区内部子系统与空间布局研究 | 第71-88页 |
4.2.1 功能子系统与功能空间布局 | 第71-74页 |
4.2.2 交通子系统与道路交通布局 | 第74-78页 |
4.2.3 生态子系统与生态空间布局 | 第78-82页 |
4.2.4 城乡子系统与城乡统筹布局 | 第82-86页 |
4.2.5 空间子系统与空间阶段布局 | 第86-88页 |
4.3 太平湾港区内部共生子系统优化研究 | 第88-94页 |
4.3.1 内部子系统共生协调性分析 | 第89-90页 |
4.3.2 子系统优化与太平湾港区布局规划 | 第90-94页 |
第五章 太平湾港区空间布局共生系统共生效益评价及方案修正 | 第94-108页 |
5.1 太平湾港区空间布局共生系统共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94-95页 |
5.1.1 空间布局共生系统共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 第94-95页 |
5.1.2 空间布局共生系统共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 第95页 |
5.2 太平湾港区空间布局共生系统共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95-104页 |
5.2.1 评价因子提取与赋值 | 第95-98页 |
5.2.2 指标层打分与系统层核算 | 第98-99页 |
5.2.3 系统层标准分数计算与共生度协调性分析 | 第99-101页 |
5.2.4 指标层标准分数计算与共生效益水平分析 | 第101-104页 |
5.3 太平湾港区空间布局共生系统方案修正 | 第104-108页 |
5.3.1 功能—交通系统综合修正 | 第104-105页 |
5.3.2 生态—城乡系统综合修正 | 第105页 |
5.3.3 空间—感性系统综合修正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08-110页 |
6.1 成果与结论 | 第108-109页 |
6.2 思考与展望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附表 | 第114-116页 |
作者简介 | 第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项目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