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第一章 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立法的关系 | 第13-16页 |
一、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密切相关 | 第13-14页 |
(一)气候变化的含义 | 第13页 |
(二)气候变化与能源利用相互影响 | 第13-14页 |
二、建立健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的重要性 | 第14-16页 |
(一)我国积极履行国际减排承诺的需要 | 第14页 |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 | 第14页 |
(三)完善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必然要求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现状 | 第16-19页 |
一、国家立法 | 第16-17页 |
二、地方性立法 | 第17页 |
三、政策文件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一、缺少气候变化专门法 | 第19页 |
二、尚未出台能源基本法 | 第19页 |
三、《煤炭法》、《电力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足 | 第19-20页 |
(一)《煤炭法》、《电力法》缺乏前瞻性 | 第19-20页 |
(二)《煤炭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笼统 | 第20页 |
(三)《电力法》的立法原则未体现可持续发展观 | 第20页 |
四、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能源法律制度尚不健全 | 第20-21页 |
(一)能源生态补偿制度未建立 | 第21页 |
(二)清洁发展制度停留在政策层面 | 第21页 |
(三)能源税收激励制度的规定不够细化 | 第21页 |
五、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监管体制的规定不合理 | 第21-23页 |
(一)缺乏专门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机构 | 第21页 |
(二)现有能源管理机构分散 | 第21-22页 |
(三)能源监督机构职能不清晰 | 第22-23页 |
第四章 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的域外考察 | 第23-31页 |
一、《巴黎协定》 | 第23-24页 |
(一)《巴黎协定》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二)《巴黎协定》的评析 | 第23-24页 |
二、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4-31页 |
(一)英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及启示 | 第24-25页 |
(二)美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及启示 | 第25-29页 |
(三)日本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及启示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的建议 | 第31-42页 |
一、尽快出台《能源法》 | 第31-33页 |
(一)《能源法》中增设“应对气候变化”专章 | 第31页 |
(二)《能源法》定性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 | 第31页 |
(三)《能源法》立法模式 | 第31-32页 |
(四)《能源法》的框架设计 | 第32-33页 |
二、提高《煤炭法》、《电力法》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 第33-34页 |
(一)更新《煤炭法》、《电力法》的立法理念 | 第33页 |
(二)进一步明确《煤炭法》的法律责任规定 | 第33页 |
(三)《电力法》增加“发挥市场机制原则”和“清洁利用原则”.. | 第33-34页 |
三、完善应对气候变化专门机构的立法建议 | 第34-36页 |
(一)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 | 第34-35页 |
(二)将《巴黎协定》相关条款转化为管理主体的职责 | 第35-36页 |
四、完善能源法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制度 | 第36-42页 |
(一)能源生态补偿制度 | 第36-39页 |
(二)清洁发展制度 | 第39-40页 |
(三)能源税收激励制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