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前言 | 第11页 |
1.2 环己胺制备方法 | 第11-15页 |
1.2.1 苯胺加氢还原法 | 第12-14页 |
1.2.2 环己醇、环己酮催化氨化法 | 第14-15页 |
1.2.3 硝基环己烷还原法 | 第15页 |
1.2.4 氯代环己烷催化氨解法 | 第15页 |
1.3 由苯直接合成苯胺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以氨气为胺化剂 | 第15-16页 |
1.3.2 以氨水为胺化剂 | 第16-17页 |
1.3.3 以羟胺为胺化剂 | 第17-1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2.1 化学原料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2-23页 |
2.3.1 均相催化剂 | 第22页 |
2.3.2 负载型催化剂 | 第22-23页 |
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 第23-24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3页 |
2.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 第23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3-24页 |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 第24页 |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4页 |
2.5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4-25页 |
2.6 产物定性与定量分析 | 第25-31页 |
2.6.1 产物定性分析 | 第25页 |
2.6.2 产物定量分析 | 第25-31页 |
第三章 苯为原料直接合成环己胺反应体系热力学分析 | 第31-37页 |
3.1 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31-36页 |
3.1.1 反应热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 第31-34页 |
3.1.2 反应吉布斯自由能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 第34-35页 |
3.1.3 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 第35-36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苯、羟胺和氢气直接合成环己胺的动态操作过程 | 第37-50页 |
4.1 前言 | 第37-38页 |
4.2 反应产物分析 | 第38-40页 |
4.3 催化剂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0-43页 |
4.3.1 钌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41页 |
4.3.2 钌催化剂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4.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3-49页 |
4.4.1 初始氢气分压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2 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3 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4 苯与羟胺的进料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5 反应介质酸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苯、羟胺和氢气直接合成环己胺的工艺过程 | 第50-66页 |
5.1 前言 | 第50页 |
5.2 反应产物分析 | 第50页 |
5.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0-54页 |
5.3.1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0-51页 |
5.3.2 ICP分析 | 第51-52页 |
5.3.3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 第52-53页 |
5.3.4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3页 |
5.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3-54页 |
5.4 催化剂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5.4.1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 | 第54-55页 |
5.4.2 催化剂中钌和钒分别起的催化作用 | 第55-56页 |
5.4.3 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5.4.4 活性组分负载顺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5.4.5 焙烧气氛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5.4.6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5.5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9-63页 |
5.5.1 苯和羟胺进料比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5.5.2 反应介质酸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3 反应温度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1页 |
5.5.4 反应时间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5.5.5 初始氢气分压对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5.6 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考察 | 第63-65页 |
5.6.1 催化剂稳定性的考察 | 第63-64页 |
5.6.2 催化剂失活原因探究 | 第64-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