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冻融损伤耐久性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干湿循环耐久性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冻融-干湿循环耐久性研究 | 第13-15页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实验方案 | 第17-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2.1.1 水泥 | 第17页 |
2.1.2 掺合料 | 第17页 |
2.1.3 骨料 | 第17-18页 |
2.1.4 外加剂 | 第18页 |
2.1.5 拌合水 | 第18页 |
2.2 混凝土配合比 | 第18-21页 |
2.2.1 配合比的初步计算 | 第18-19页 |
2.2.2 配合比调试 | 第19-21页 |
2.3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 第21-26页 |
2.3.1 强度试验方法及设备 | 第22页 |
2.3.2 冻融试验方法及设备 | 第22-23页 |
2.3.3 碳化试验方法及设备 | 第23-25页 |
2.3.4 干湿循环试验方法及设备 | 第25-26页 |
3 实验过程和方法 | 第26-30页 |
3.1 试件制作 | 第26-27页 |
3.2 粉煤灰混凝土损伤方案 | 第27-30页 |
3.2.1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 | 第27页 |
3.2.2 干湿循环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3 冻融-干湿循环试验方法 | 第28页 |
3.2.4 损伤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60页 |
4.1 粉煤灰混凝土碳化试验 | 第30-31页 |
4.2 不同损伤方式下动弹模量和质量损失率 | 第31-39页 |
4.2.1 冻融循环损伤下动弹模量和质量损失率 | 第31-33页 |
4.2.2 干湿循环损伤下动弹模量和质量损失率 | 第33-36页 |
4.2.3 冻融-干湿循环损伤下动弹模量和质量损失率 | 第36-39页 |
4.3 不同循环模式下碳化性能 | 第39-51页 |
4.3.1 冻融-碳化循环 | 第39-43页 |
4.3.2 干湿-碳化循环 | 第43-47页 |
4.3.3 冻融-干湿-碳化循环 | 第47-51页 |
4.4 不同损伤方式下碳化深度对比分析 | 第51-60页 |
5.修正的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模型 | 第60-71页 |
5.1 混凝土损伤度 | 第60-68页 |
5.2 修正的碳化模型 | 第68-71页 |
6.结论 | 第71-72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详细摘要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