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现状和硏究价值 | 第11-12页 |
二 论文的研究思路、重点及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上编:马戴考辨 | 第13-34页 |
第一章 马戴简考 | 第14-19页 |
一、马戴生卒年考 | 第14-16页 |
(一) 马戴生年考 | 第14-15页 |
(二) 马戴卒年考 | 第15-16页 |
二、马戴籍贯考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马戴交游诗中人名汇考 | 第19-24页 |
第三章 《全唐诗》马戴重出误收诗考 | 第24-29页 |
第四章 马戴佚诗考 | 第29-34页 |
下编:马戴论析 | 第34-92页 |
第一章 科第与诗歌创作——以马戴与姚合、贾岛等人交往为中心 | 第35-44页 |
一、马戴交游考论 | 第35-40页 |
(一) 与科考主司交游 | 第36-37页 |
(二) 与文坛巨擘交游 | 第37-38页 |
(三) 与名门望族交游 | 第38-40页 |
二、马戴与“姚贾诗派” | 第40-44页 |
(一) 马戴与“姚贾诗派”成员诗歌唱和 | 第40-41页 |
(二) 交游形式与内容 | 第41-42页 |
(三) 马戴与贾岛 | 第42-44页 |
第二章 不同时期的人生抉择 #34——以马戴“落第诗”为中心 | 第44-52页 |
一、落第诗 | 第44-47页 |
(一) 落第后自我感伤之诗 | 第44-46页 |
(二) 落第后酬答友人之诗 | 第46页 |
(三) 劝勉落第友人之诗 | 第46-47页 |
二、人生抉择 | 第47-52页 |
(一) 寓居长安 | 第48-49页 |
(二) 漫游入幕 | 第49-50页 |
(三) 归隐山林 | 第50-52页 |
第三章 来自心灵的告白 #42——以马戴诗歌中“苦寒类”词语为中心 | 第52-58页 |
一、秋 | 第52-54页 |
二、寒 | 第54-55页 |
三、空 | 第55-56页 |
四、残 | 第56-58页 |
第四章 诗家唱和,各显其才 #48——以马戴诸人“同题共作”诗为中心 | 第58-63页 |
一、赠别诗 | 第58-61页 |
二、集会诗 | 第61-63页 |
第五章 马戴诗歌题材论 | 第63-75页 |
一、山水诗 | 第63-67页 |
(一) 山河多姿 | 第63-65页 |
(二) 隐逸情怀 | 第65-66页 |
(三) 禅心道骨 | 第66-67页 |
二、边塞诗 | 第67-72页 |
(一) 保土戍边,建功立勋 | 第67-69页 |
(二) 反思批判,反战厌战 | 第69-70页 |
(三) 苦寒边声,思亲念家 | 第70-72页 |
三、怀古诗 | 第72-75页 |
第六章 马戴诗歌艺术论 | 第75-85页 |
一、意象 | 第75-79页 |
(一) 意象的类别 | 第75-76页 |
(二) 意象的密度 | 第76-79页 |
二、结构 | 第79-82页 |
(一) 承接式结构 | 第79-80页 |
(二) 对比式结构 | 第80-81页 |
(三) 叠加式结构 | 第81页 |
(四) 跳跃式结构 | 第81-82页 |
三、语言 | 第82-85页 |
(一) 清 | 第82-83页 |
(二) 奇 | 第83-85页 |
第七章 马戴诗歌接受的定量分析——以选本与评点为中心 | 第85-92页 |
一、统计说明 | 第85-86页 |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三、结论 | 第91-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一 马戴部分诗歌系年 | 第97-103页 |
附录二 马戴诗歌篇目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