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贝氏体钢国内外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1.2.1 国外贝氏体钢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贝氏体钢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 第15-17页 |
1.2.3 贝氏体钢的发展趋势 | 第17页 |
1.3 贝氏体的形成机制 | 第17-19页 |
1.3.1 台阶-扩散机制 | 第17-18页 |
1.3.2 切变机制 | 第18页 |
1.3.3 其他形成机制 | 第18-19页 |
1.4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33页 |
2.1 化学成分设计 | 第21-22页 |
2.2 试样制备 | 第22-23页 |
2.2.1 开炉方案 | 第22-23页 |
2.2.2 熔炼与浇铸 | 第23页 |
2.3 Ms点测定 | 第23-24页 |
2.4 热处理工艺设计 | 第24-26页 |
2.4.1 扩散退火工艺的确定 | 第24页 |
2.4.2 等温淬火工艺的确定 | 第24-26页 |
2.5 残余奥氏体含量及残奥含碳量测定 | 第26-28页 |
2.6 组织及性能检测 | 第28-29页 |
2.6.1 金相与扫描图像采集分析 | 第28页 |
2.6.2 X射线分析 | 第28页 |
2.6.3 硬度检测 | 第28页 |
2.6.4 韧性检测 | 第28-29页 |
2.6.5 拉伸性能检测 | 第29页 |
2.7 磨损腐蚀试验 | 第29-33页 |
2.7.1 磨损试验 | 第29-30页 |
2.7.2 电化学腐蚀试验 | 第30-31页 |
2.7.3 静态腐蚀试验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硅含量对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33-49页 |
3.1 硅含量对组织的影响 | 第33-42页 |
3.1.1 硅含量对铸态组织的影响 | 第33页 |
3.1.2 硅含量对扩散退火组织的影响 | 第33-35页 |
3.1.3 硅含量对等温淬火后组织的影响 | 第35-40页 |
3.1.4 硅含量对贝氏体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 硅含量对贝氏体钢性能的影响 | 第42-47页 |
3.2.1 硅含量对贝氏体钢硬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2 硅含量对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3.2.3 硅含量对贝氏体钢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49-67页 |
4.1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的影响 | 第49-54页 |
4.2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1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硬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 第57-59页 |
4.4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59-66页 |
4.4.1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2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61-63页 |
4.4.3 等温淬火温度对贝氏体钢静态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63-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67-81页 |
5.1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组织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及其含碳量的影响 | 第69-70页 |
5.3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0-75页 |
5.3.1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硬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2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72-75页 |
5.4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腐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75-80页 |
5.4.1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5.4.2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77-79页 |
5.4.3 等温淬火时间对贝氏体钢静态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