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1 踝关节稳定结构特点和流行病学调查 | 第15-16页 |
1.2 踝关节不稳的分型 | 第16页 |
1.3 手术治疗踝关节不稳 | 第16-17页 |
1.4 运动疗法对踝关节不稳的治疗情况 | 第17-18页 |
1.5 中医对踝关节不稳认识 | 第18-19页 |
1.6 踝关节不稳的中医外治疗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0-24页 |
2.1 基本情况 | 第20页 |
2.2 临床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2.2.1 病例分组和分组方法 | 第20页 |
2.2.2 诊断纳入标准 | 第20页 |
2.2.3 排除、终止、脱落标准 | 第20-21页 |
2.3 试验方案 | 第21-22页 |
2.3.1 穴位敷贴组 | 第21页 |
2.3.2 运动疗法组 | 第21-22页 |
2.3.3 穴位敷贴结合运动疗法组 | 第22页 |
2.3.4 不良反应的处理 | 第22页 |
2.4 观察指标及特殊指标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4-44页 |
3.1 治疗前三组各观察指标情况 | 第24-27页 |
3.1.1 穴位敷贴组、运动疗法组和穴位敷贴+运动疗法组治疗前VAS评分的比较 | 第24-27页 |
3.2 治疗后各三组指标的临床疗效结果 | 第27-35页 |
3.2.1 三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内比较 | 第27-33页 |
3.2.2 三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 | 第33-35页 |
3.3 讨论 | 第35-43页 |
3.3.1 对本次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35-40页 |
3.3.2 本次研究部分观察指标意义 | 第40-41页 |
3.3.3 踝关节不稳的发病机制的探讨 | 第41-42页 |
3.3.4 本次治疗的选穴意义 | 第42-43页 |
3.4.结论 | 第43-4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4-45页 |
1.创新性 | 第44页 |
2.不足与展望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