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工艺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环己烯 | 第14-16页 |
1.2 环己烯的生产工艺 | 第16-22页 |
1.2.1 均相络合加氢法 | 第17页 |
1.2.2 气固相催化加氢法 | 第17页 |
1.2.3 气液液固相催化加氢法 | 第17-22页 |
1.2.3.1 气液液固相催化加氢法综述 | 第17-19页 |
1.2.3.2 气液液固相催化加氢法工艺简介 | 第19-22页 |
1.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2-28页 |
1.3.1 国内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生产现状 | 第22-24页 |
1.3.2 国内某公司苯部分加氢装置生产现状 | 第24-25页 |
1.3.3 本优化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5-28页 |
第二章 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的催化理论分析 | 第28-40页 |
2.1 苯加氢制环己烯的催化剂 | 第28-32页 |
2.1.1 苯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综述 | 第28-29页 |
2.1.2 本研究使用苯加氢催化剂的组成 | 第29页 |
2.1.3 苯加氢催化剂的制备 | 第29-32页 |
2.2 苯加氢制环己烯催化理论分析 | 第32-36页 |
2.2.1 苯部分加氢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32-33页 |
2.2.2 苯部分加氢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 第33-34页 |
2.2.3 苯部分加氢反应的传质过程分析 | 第34-36页 |
2.3 苯加氢催化剂的失活、再生及催化剂的保管 | 第36-39页 |
2.3.1 催化剂中毒引起的失活 | 第36-37页 |
2.3.2 催化剂粒径增大引起的失活 | 第37页 |
2.3.3 催化剂表面吸附氢增加引起的失活 | 第37页 |
2.3.4 苯加氢催化剂的再生 | 第37-39页 |
2.3.5 使用后催化剂的保管 | 第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苯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剂条件优化研究 | 第40-66页 |
3.1 苯催化加氢制环己烯催化反应评价实验简介 | 第40-43页 |
3.1.1 主要原料及设备 | 第40-41页 |
3.1.2 苯加氢催化评价实验装置 | 第41-42页 |
3.1.3 实验条件的确认 | 第42-43页 |
3.1.4 苯部分加氢催化剂使用前的预处理 | 第43页 |
3.2 术语说明 | 第43-46页 |
3.2.1 苯部分加氢的反应过程 | 第43-44页 |
3.2.2 转化率 | 第44页 |
3.2.3 选择性 | 第44页 |
3.2.4 停留时间 | 第44页 |
3.2.5 浆液(催化剂浆液) | 第44-45页 |
3.2.6 反应热 | 第45页 |
3.2.7 实验中的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3.3 催化体系中各组份对反应的影响 | 第46-62页 |
3.3.1 添加剂水 | 第46-50页 |
3.3.2 添加剂硫酸锌 | 第50-54页 |
3.3.3 催化剂载体 | 第54-58页 |
3.3.4 助剂氢氧化锌 | 第58-60页 |
3.3.5 活性组分钌含量 | 第60-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6页 |
第四章 苯加氢制环己烯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 第66-84页 |
4.1 优化前装置的运行状况 | 第66-67页 |
4.2 苯加氢制环己烯工艺条件优化 | 第67-80页 |
4.2.1 反应温度 | 第67-70页 |
4.2.2 反应压力 | 第70-73页 |
4.2.3 浆液循环量与苯供给量比率 | 第73-74页 |
4.2.4 搅拌状况 | 第74-77页 |
4.2.5 反应停留时间 | 第77-80页 |
4.3 工艺优化前后对比 | 第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2-94页 |
附件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