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页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0页 |
2.1 海绵城市内涵及作用 | 第20-21页 |
2.2 低影响开发理论 | 第21-28页 |
2.2.1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定义 | 第21-23页 |
2.2.2 低影响开发的原则 | 第23页 |
2.2.3 低影响开发技术体系 | 第23-24页 |
2.2.4 低影响开发常用工程措施 | 第24-28页 |
2.3 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前提和适用性分析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厦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现状分析 | 第30-43页 |
3.1 厦门市基本概况 | 第30-34页 |
3.1.1 厦门市地理气候环境 | 第30-31页 |
3.1.2 厦门市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1.3 厦门市城镇化建设现状 | 第32-34页 |
3.2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分析 | 第34-36页 |
3.2.1 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 第34-35页 |
3.2.2 厦门市雨洪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 第35-36页 |
3.3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3.4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及对策 | 第37-43页 |
3.4.1 年总径流量控制目标设定 | 第37-38页 |
3.4.2 厦门市海绵城市的建设路径 | 第38页 |
3.4.3 海绵城市试点区域选址分析 | 第38-39页 |
3.4.4 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规范体系建设 | 第39-40页 |
3.4.5 厦门市海绵城市试点区采用的工程对策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厦门软件园三期低影响开发规划研究 | 第43-75页 |
4.1 厦门软件园三期项目概况 | 第43-46页 |
4.2 厦门软件园三期建设现状分析 | 第46-52页 |
4.2.1 地形地貌及土的渗透性 | 第46页 |
4.2.2 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 第46-48页 |
4.2.3 水生态 | 第48页 |
4.2.4 降雨情况分析 | 第48-50页 |
4.2.5 水资源利用情况 | 第50-52页 |
4.3 厦门市软件园三期低影响开发目标 | 第52-54页 |
4.3.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第52-53页 |
4.3.2 排水防涝目标 | 第53页 |
4.3.3 年雨水利用总量 | 第53-54页 |
4.3.4 径流污染物削减率 | 第54页 |
4.3.5 地表水水环境质量 | 第54页 |
4.4 目标分解 | 第54-59页 |
4.4.1 目标分解方法 | 第54-55页 |
4.4.2 目标分解原则 | 第55-56页 |
4.4.3 地块控制指标的确定 | 第56-59页 |
4.5 主要用地类型雨水控制利用规划 | 第59-60页 |
4.6 厦门软件园三期低影响开发建设技术措施 | 第60-66页 |
4.6.1 已建成区(包括村庄)技术措施 | 第60-61页 |
4.6.2 未建成区技术措施 | 第61-62页 |
4.6.3 道路系统技术措施 | 第62-63页 |
4.6.4 集中绿地与广场技术措施 | 第63-64页 |
4.6.5 河道及水塘技术措施指引 | 第64页 |
4.6.6 技术措施总结 | 第64-66页 |
4.7 软件园三期低影响开发的暴雨管理模型SWMM模拟 | 第66-73页 |
4.7.1 暴雨管理模型概述 | 第66页 |
4.7.2 研究区域楨崮讹 | 第66-67页 |
4.7.3 模型参数选取 | 第67-68页 |
4.7.4 设计降雨 | 第68页 |
4.7.5 开发前后模拟结果 | 第68-71页 |
4.7.6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4.8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5.1 结论 | 第75-76页 |
5.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