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20页 |
1.1 对于经筋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1 经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页 |
1.1.2 经筋疗法 | 第10-11页 |
1.2 对于药线灸的认识 | 第11页 |
1.2.1 药线灸疗法概述 | 第11页 |
1.2.2 临床研究与进展 | 第11页 |
1.3 对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第11-13页 |
1.3.1 现代医学对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第11-12页 |
1.3.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 | 第12-13页 |
1.4 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4.1 西医治疗与研究 | 第13-14页 |
1.4.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与研究 | 第14-19页 |
1.5 综述总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0-25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20页 |
2.2 分组 | 第20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20-21页 |
2.3.1 对照组 | 第20页 |
2.3.2 治疗组 | 第20-21页 |
2.4 基础药物 | 第21页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页 |
2.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脑卒中量表(NIHSS)) | 第21页 |
2.5.2 痉挛的综合临床评定(临床痉挛指数(CSI)) | 第21页 |
2.5.3 患侧肢体痉挛分级评定(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 第21页 |
2.5.4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ADL)) | 第21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2.7 出现的意外及处理方法 | 第22页 |
2.7.1 晕针 | 第22页 |
2.7.2 滞针 | 第22页 |
2.7.3 水泡 | 第22页 |
2.7.4 红疹 | 第22页 |
2.8 研究结果 | 第22-25页 |
2.8.1 基本情况比较(见表1、表2) | 第22-23页 |
2.8.2 治疗前两组基线数据分析 | 第23页 |
2.8.3 疗效分析 | 第23-24页 |
2.8.4 疗效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25-28页 |
3.1 选取药线灸治疗的依据 | 第25页 |
3.2 选取经筋结点的依据 | 第25-26页 |
3.3 药线灸与经筋结点理论结合 | 第26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6页 |
3.4.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脑卒中量表(NIHSS) | 第26页 |
3.4.2 痉挛的综合临床评定(临床痉挛指数(CSI)) | 第26页 |
3.4.3 患侧肢体痉挛分级评定(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 第26页 |
3.4.4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ADL)) | 第26页 |
3.5 不足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附录 | 第3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件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