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与应用研究--以“安徽省宣城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为例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1 国外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发展现状及研究概述 | 第15-16页 |
1.1.1 法国生态农业观光园概述 | 第15页 |
1.1.2 荷兰生态农业观光园概述 | 第15-16页 |
1.1.3 日本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概述 | 第16页 |
1.2 国内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现状及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1.2.1 安徽黟县西递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概述 | 第17页 |
1.2.2 安徽阜阳生态园概述 | 第17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绪论(引言) | 第18-21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2.2 提出问题 | 第18-19页 |
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2.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2.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2.4.1 研究的内容 | 第20页 |
2.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发展概述 | 第21-25页 |
3.1 关于观光农业的相关定义 | 第21-22页 |
3.1.1 观光农业的定义 | 第21页 |
3.1.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定义 | 第21-22页 |
3.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 第22-23页 |
3.2.1 区位地域生产性 | 第22页 |
3.2.2 观光观赏性 | 第22页 |
3.2.3 娱乐参与性 | 第22-23页 |
3.2.4 功能复合性 | 第23页 |
3.2.5 市场及产品独特性 | 第23页 |
3.3 生态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理论 | 第23-25页 |
3.3.1 农业主导产业理论 | 第23-24页 |
3.3.2 农业生态与经济效应统一理论 | 第24页 |
3.3.3 农业多功能理论 | 第24-25页 |
第四章 相关规划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 | 第25-28页 |
4.1 生态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空间布局 | 第25页 |
4.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系统规划原则 | 第25-27页 |
4.2.1 生态性原则 | 第25页 |
4.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 第25-26页 |
4.2.3 .经济性原则 | 第26页 |
4.2.4 .参与性原则 | 第26页 |
4.2.5 .文化原则 | 第26页 |
4.2.6 .多样性原则 | 第26-27页 |
4.2.7 .以人为本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原则 | 第27页 |
4.3 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系统规划方法研究 | 第27-28页 |
4.3.1 生态农业观光园定性评价 | 第27页 |
4.3.2 观光农业园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安徽省宣城生态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 第28-46页 |
5.1 现状解读 | 第28-32页 |
5.1.1 区位分析 | 第28-29页 |
5.1.2 产业布局 | 第29页 |
5.1.3 规划范围 | 第29-30页 |
5.1.4 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5.1.5 SWOT分析 | 第31-32页 |
5.2 总体规划 | 第32-35页 |
5.2.1 项目定位 | 第32-33页 |
5.2.2 总体构思 | 第33-34页 |
5.2.3 规划布局 | 第34-35页 |
5.3 产业发展规划 | 第35-38页 |
5.3.1 产业规划思路 | 第35-36页 |
5.3.2 产业空间布局 | 第36-38页 |
5.4 旅游规划与设计 | 第38-41页 |
5.4.1 旅游结构规划 | 第38页 |
5.4.2 旅游车行交通规划 | 第38-39页 |
5.4.3 旅游慢行交通规划 | 第39页 |
5.4.4 旅游景点规划 | 第39-41页 |
5.5 专项规划 | 第41-43页 |
5.5.1 电力工程规划 | 第41页 |
5.5.2 通讯工程规划 | 第41页 |
5.5.3 水利工程规划 | 第41-42页 |
5.5.4 给水工程规划 | 第42页 |
5.5.5 排水工程规划 | 第42页 |
5.5.6 环卫工程规划 | 第42页 |
5.5.7 综合防灾规划 | 第42-43页 |
5.6 分期建设规划 | 第43-45页 |
5.6.1 近期项目建设内容 | 第43-44页 |
5.6.2 中期项目建设内容 | 第44页 |
5.6.3 远期项目建设内容 | 第44-45页 |
5.7 投资效益分析 | 第45-46页 |
5.7.1 投资估算 | 第45-46页 |
5.7.2 效益分析 | 第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4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6.2 讨论 | 第47-48页 |
文献参考 | 第48-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