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激励下大跨悬索桥梁端位移响应与减振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悬索桥概述 | 第10-13页 |
1.1.1 悬索桥的起源与发展 | 第10-13页 |
1.1.2 基本受力特性 | 第13页 |
1.2 研究动机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1 车—桥耦合振动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14-15页 |
1.3.2 温度荷载作用下的梁端位移 | 第15-16页 |
1.3.3 主梁梁端位移监测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大跨悬索桥梁端位移监测 | 第19-4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2.2 主要监测内容 | 第19-20页 |
2.3 梁端纵向位移监测系统简介 | 第20-24页 |
2.3.1 传感器介绍 | 第20-22页 |
2.3.2 测点布置 | 第22-23页 |
2.3.3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4 矮寨大桥梁端纵向位移监测结果 | 第24-27页 |
2.4.1 春季的梁端位移响应 | 第25页 |
2.4.2 夏季的梁端位移响应 | 第25-26页 |
2.4.3 秋季的梁端位移响应 | 第26页 |
2.4.4 冬季的梁端位移响应 | 第26-27页 |
2.4.5 位移10min平均响应 | 第27页 |
2.5 梁端纵向累加位移及振动次数 | 第27-31页 |
2.5.1 纵向累加位移 | 第28-29页 |
2.5.2 振动次数 | 第29-31页 |
2.6 竖向角位移 | 第31-33页 |
2.7 梁端位移响应频谱分析 | 第33-37页 |
2.7.1 功率谱分析 | 第33-36页 |
2.7.2 小波分析 | 第36-37页 |
2.8 车辆激励梁端位移响应分析 | 第37-40页 |
2.8.1 车辆激励梁端位移 | 第38-39页 |
2.8.2 不同因素激发梁端位移比重 | 第39-40页 |
2.9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大跨悬索桥的梁端位移响应分析 | 第41-57页 |
3.1 车辆模型 | 第41-42页 |
3.2 有限元模型 | 第42-44页 |
3.3 路面平整度的模拟 | 第44页 |
3.4 动力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3.5 车桥相互作用 | 第46-48页 |
3.5.1 位移协调条件 | 第46-47页 |
3.5.2 车辆对桥梁的作用力 | 第47页 |
3.5.3 车辆驶入桥梁前的初始振动 | 第47页 |
3.5.4 车桥耦合实现步骤 | 第47-48页 |
3.6 梁端位移响应 | 第48-56页 |
3.6.1 车速的影响 | 第48-50页 |
3.6.2 车辆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3.6.3 行驶方向的影响 | 第52-53页 |
3.6.4 路面平整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3.6.5 车辆制动的影响 | 第54-55页 |
3.6.6 车流的影响 | 第55-56页 |
3.7 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粘滞阻尼器对悬索桥梁端位移响应的减振 | 第57-67页 |
4.1 粘滞阻尼器 | 第57-58页 |
4.1.1 阻尼器力学性能 | 第57页 |
4.1.2 有限元建模 | 第57-58页 |
4.2 车桥耦合动力响应 | 第58-60页 |
4.2.1 速度指数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阻尼系数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 滞回曲线 | 第60-61页 |
4.4 阻尼器耗能 | 第61页 |
4.5 响应峰值与累加位移 | 第61-62页 |
4.6 阻尼器设计考虑 | 第62-63页 |
4.7 阻尼器与中央扣对梁端位移的控制 | 第63-66页 |
4.7.1 车速的影响 | 第63-64页 |
4.7.2 车辆自振频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4.7.3 行驶方向的影响 | 第65-66页 |
4.8 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中央扣对悬索桥梁端位移的减振 | 第67-76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67-68页 |
5.2 有限元模型 | 第68页 |
5.2.1 全桥有限元模型 | 第68页 |
5.3 特征值分析 | 第68-70页 |
5.4 车桥耦合动力响应 | 第70-75页 |
5.4.1 中央扣刚度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2 车速的影响 | 第71-72页 |
5.4.3 行驶方向的影响 | 第72-73页 |
5.4.4 车流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5 车辆制动的影响 | 第74-75页 |
5.5 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