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族工作论文

民族交往、交流视域下粟特人华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0-18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一)研究背景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16页
        (一)粟特故地历史研究第11-12页
        (二)粟特文文献及出土墓志研究第12-13页
        (三)粟特人入华聚落研究第13页
        (四)粟特人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第13-14页
        (五)民族关系第14页
        (六)宗教信仰第14-16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6-18页
        (一)研究方法第16-17页
        (二)创新之处第17-18页
第一章 血缘家族映射下的粟特人入华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变迁第18-26页
    第一节 粟特人史氏、康氏、安氏血缘关系的史料梳理第18-22页
    第二节 墓志反映出粟特人史氏、康氏、安氏等四家族问题考证第22-26页
        一、从“以武立家”到“以文入仕”第22-23页
        二、从音译胡名到胡人汉名第23-24页
        三、从西域“彪悍胡风”到中原“儒士风雅”第24-26页
第二章 粟特人入华过程中的地域变迁第26-44页
    第一节 河西走廊建立起的粟特人零星聚落第27-31页
        一、以“萨保”为首领的自治共同体第27-29页
        二、从自治共同体到乡团、军府第29-31页
    第二节 “崤函帝都,河洛王里”的渐染华风第31-36页
        一、从乡团、军府的地方割据到改从乡里的“编户齐民”第32-33页
        二、从游商到坐商的转变第33-35页
        三、从“骁武凭陵”到“子曰诗云”第35-36页
    第三节 河朔三镇的“胡风再现”及与沙陀集团的共生共荣第36-44页
        一、“安史之乱”后的去与留第37-38页
        二、河朔三镇“胡化回流”第38-39页
        三、沙陀集团的中流砥柱第39-42页
        四、绝迹史书,粟特入华第42-44页
第三章 粟特人入华过程中的身份先后华化的变迁第44-54页
    第一节 华化的先声——宾服、入质与特殊科举“宾贡”第44-48页
        一、宾服入仕、使节入仕、纳子入质的华风“先染”第45-47页
        二、从“华风初染”到科举入仕第47-48页
    第二节 华化的中坚——粟特商人潜移默化的“渐染华风”第48-51页
        一、“日久生情”促使生活方式的转变第48-49页
        二、“以末治财”加紧入仕步伐第49-51页
    第三节 “骄兵悍将”最后的荣光第51-54页
        一、割据一方致使“胡风”难消第51-52页
        二、历史洪流终难拒,粟特骁将终归华第52-54页
第四章 各民族共创中华视域下粟特族群整体华化过程总结与启示第54-60页
    第一节 粟特人入华后与中华文化交汇交融第54-55页
    第二节 粟特族群整体华化对“新时代”的借鉴作用第55-60页
        一、文化的认同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作用第56-57页
        二、“嵌入式居住模式”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作用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附录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第66-67页
致谢第67-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锡市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对策研究
下一篇:社会组织对青年公共参与的影响研究--兼论哈萨克斯坦社会组织发展的中国借鉴